如歌岁月: 我们80级大学生
文章来源: Y自然流露Y2014-11-18 11:43:21
今年适逢80级大学生毕业30周年,因而各校的毕业生借此欢聚一堂, 以回顾这些年来各自的发展与成就。 喜庆之余, 在下想起了当年的大学生活, 于是在网上Google 百度, 希望能找回当年的点点滴滴, 谁想居然是凤毛麟角, 所以在此愿抛砖引玉与你们一起重温一下我们的青葱岁月。
 
80级大学生应是一个有些特殊的群体, 因为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参加重点高中考试的学生, 所以整体的学习基础比较扎实。 入学时, 不同于 "7字头" 的大学生, 我们基本是整齐划一的应届高中生, 按现在的话来说, 我们绝对是那时各大学校的 "小清新", 单纯,朴质, 好学。不信, 看一看当年留下来的照片, 黑白相间的色彩, 单调划一的服饰, 在哪里你绝看不出谁是学霸谁是校草。
 
那时的大学老师尽心敬业, 他们经过对  "7 字头" 大学生教学的 "调整, 改革,整顿,  提高", 一切已步进入正规化, 至少用再生纸做的课本少见了。 那时教与学都是热情高涨,"学习学习再学习" 是我们的魂,  因为大家都心系着那可爱的“四个现代化“。所以无论身居8人一间的宿舍, 还是品味4年一成不变的食堂, 都少有怨言。 还记得不,有些勤奋的同学四年出校门的次数是屈指可数, 还有些同学仅靠不到 20元的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大家当时的至尊追求就是在考试榜上名列榜首或探花。 
 
80级学生的生活很单一, 而且只能靠书信联络感情, 什么社团活动和在校创业对我们来说都是天方夜谭。更有甚的是学校对曾网开一面的恋爱做了彻底调整, 规定从80级开始全面封杀, 所以同学们最多伴着《青年圆舞曲》跳一跳集体舞, 或从全校仅有的几台电视中, 体验一下女排五连霸的辉煌, 和感受着挤在阶梯教室站直看《姿三四郎》的无奈。
  
现在的我们己经步入半百之年,  但可以想象 80级人的心仍存有当年的风华正茂。近来有人将 "7 字头" 的大学生化为一群体歌功颂德, 那么我们80级的大学生应取 8 字头的好口彩,也应在各方面展示出我们不一样的风采。
---------
看到近些年来耗资上亿的巨片屡遭 "滑铁卢", 这不禁让人想起 "四人帮" 刚倒台后的那段日子,人们是如此疯狂地追看文革前的老电影。 因为当时刚刚经历了没有文化的十年, 除了样板戏, 可看的电影只有《南征北战》 及文革后期的《青松岭》、《海霞》 、《向阳院的故事》,最精彩的当属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 再不就是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列宁在十月》、《不屈不挠》、《战斗的早晨》等等。这些电影被反复翻观看, 其中的桥段孩子们是倒背如流, 有些已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玩耍之中。
 
"四人帮" 粉碎后不久, 开始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 大家一看形式大好, 于是各大机关和研究院就偷偷拿出文革前的老电影做内部放映。 当时最让人兴奋的是能看连场电影 (多时3部电影),那时的人们真是情绪高涨不辞辛苦。若遇上放露天电影, 那可谓是人山人海, 银幕正反两面被挤得爆满。 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几个单位用同一个拷贝放同一部放电影,若遇上拷贝衔接接不上,一个电影要看完需4-5小时, 可是大家没有一点怨言。 那会儿送片人开着摩托来回送拷贝可威风了,一点都不输当下走红地毯的明星。正是凭着这股热情,让我们看到了《刘三姐》, 《51号兵站》,《永不消失的电波》, 《冰山上的来客》,《英雄虎胆》, 《五朵金花》,《 林海雪原》, 《英雄虎胆》,《柳堡的故事》,  《霓虹灯下的哨兵》,《,枯木逢春》, 《大李小李和老李》,《智取华山》,《女蓝五号》,《今天我休息》 。。。。。。
 
那些年我们是十几岁的孩子, 正处在接受知识的阶段, 然而我们百无聊赖, 所以到周边大院看电影就成了正事。当时第一重要的是通过各渠道搞清那个单位放电影,然后再想办法搞票或去等退票。如果两手空空,就各显其能, 当时人小, 一看入场人多, 就想办法混进去; 要不就用旧票 (一般颜色不同) 连同真票,一伙人浑水摸鱼; 更有高手, 爬到屋顶,从通风口钻进影院, 然后蹲在房顶上欣赏电影。那时夏天影院没空调, 所以晚上放电影时都是窗户大开, 聪明的孩子们就利用这个机会爬进影院,不幸的是,有时千辛万苦进去了, 还常常被查票员给揪出来。有了这些遭遇,孩子们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当放映员或影院的收票员。
 
时过境迁, 现在回忆起那段生活觉得有些荒唐和滑稽, 但仍感觉有点“阳光灿烂"。 因为我们的疯狂,见证了 "文化大革命" 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见证了当时作为单一文化的电影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后来渐渐的大学恢复了高考, 加上港台文化开始进军大陆市场, 孩子们的兴趣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多看一场或少看一场电影对我们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没有电视,报纸版面极小,杂志种类又少的年代,商业的广告意识从来不缺。民国那时资本家就早已借鉴和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融入商品广告,这就是月份牌的由来。画面除了商品宣传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中国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场面等。

月份牌的叫法有很多种,有人称之为招贴画,有人称为年画、月份牌年画,现在也有人称之为老广告、老纸头。20世纪初期一系列社会变革,改变了国民的生活形态,印有东方美人形象、节气内容的月份牌与商品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气息的“月份牌”招贴广告画,不仅广泛应用于洋行公司之间的交际,还渗透至国民的生活空间。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形象为主,然而通过时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如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女性驾驶摩托车、游泳、骑马、赛马、划船比赛,以及参加社会救助的慈善义举,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

这些老月份牌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社会生活,参见下面老月份牌上各行各业的姊妹花,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段封存的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