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我的“枕边书”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1-04-23 06:59:35

世界读书日,说说读书这回事。

认识字的人在临睡前装模作样的书,时髦的说法叫“枕边书”。我的睡眠不好,睡前总要读点什么,不是因为好学 ,而是为了催眠。

可如今老眼昏花,N多年临睡前就没有读书的本事了,靠什么催眠呢?

催眠之物是有的,不是书,是“枕边人”?有点贴边,但是太容易引起误会,想到邪路上去。左思右想,就叫“枕边听”吧。因为现在晚上入睡是要靠听点什么,听着听着,稀里糊涂就入睡了。

虽然听,主要还是听书,时髦的说法叫:我来读,你来听。所以,跟世界读书日还是满搭的。

作为催眠之物,枕边听跟枕边书有一个共同标准:不能太有趣,太有趣放不下,跟睡眠宗旨背道而驰。不能太无聊,一张口就令你讨厌恶心,也不适合,所以选“枕边听”也是个技术活。

最早开听,好像是百家讲坛里的一些主题,王立群讲宋史,略微有点河南腔;阎崇年的清史,声音有点尖;易中天的三国,南腔北调抑扬顿挫。时间一长,他们的声音好像就跟他们的历史故事连成一片了。听他们的声音,主要靠mp3mp4,先从电脑上拷下来。再拷进去。放音还得接耳机,有点麻烦。据说耳朵里总塞个东西听,会严重损害听力,可是放床头柜,音量调大会影响真正的枕边人,所以我就放在枕头下,效果不错。

接着就是摇着扇子的高晓松来了,眯着小眼的罗振宇来了,都是能说的主儿。高晓松算是家学渊源,见多识广,《晓说》天南海北放胆乱侃;罗振宇言辞幽默,什么高大上在《罗辑思维》里都成了经商赚钱的买卖。

到了他们的阶段,《我们走进新时代》了:一部手机就把所有的活儿都干了。不知什么时候,高晓松不说了,还被人轰了;罗振宇拍着胸脯要思维10年的,也偃旗息鼓专营卖书了。

前浪总是要死的,后浪一浪又一浪。

听罗振宇的时候,设备也鸟枪换炮更新升级了。Mp4被智能手机拍死在沙滩上了。如今,手机一响,罗胖开讲。哈哈!

这一浪的讲者也很专业,基本都在《喜马拉雅》了。我比较喜欢的是播讲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有这么两位:声音者景行,另一个kavin。一般都喜欢后者,因为他的播讲具有表演味儿,模仿不同人物不同声音不同感情,广播剧一般,但是作为催眠,他有点令人兴奋,我倾向声音者景行,可惜他讲的没有那么多。

在此之前,我念念不忘一位给自己注册“安德烈司机”的讲者,讲《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不知为什么,才讲了不到一半,销声匿迹了,寻觅很久,没了!

现在我主听梁文道,徐静波,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特点:声音好。浑厚低沉,慢慢地说,很助眠。只是近一时期,徐静波每讲一次后面再放一段日本音乐,本意很好,可那音乐有的舒缓,有的激昂,夜深人静,猛地来那么一下,就像北海道渔民在你耳边拉网,惊醒了!

梁文道讲《一千零一夜》时,大概都是在马路街道地铁公交上录制的原因吧,有点吵闹;到了讲《八分》,真是专门催眠的,声调越来越和缓。应该都是他的粉丝吧,把他的这些音频汇成集放在油管上,连续播放,包你一夜都听不完!如今《看理想》横空出世,梁文道、陈丹青还有马家辉窦文涛都在里面猫着呢!油管也呼啦啦冒出许多“有声书”。

乌央乌央“枕边书”啊!

细心的网友一定发现,我提到的“枕边听”都是男性,是无心还是有意?

必须说真话。是有意的。

女生播音也听过,声音都很动听。只是太过动听,像百灵鸟悠扬,像知更鸟婉转,有叫醒功能,不太适合催眠。

当然,这个体会这个经验可能跟男性网友相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