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家的冠军》:爱国主义与集体自恋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4-04-12 09:06:01

近期还看了另一部关于体育的传记电影,韩国的《1947:波士顿》,写一位韩国运动员在波士顿马拉松赛跑获得第一,第一次升起韩国国旗的故事。也同样感人。

波士顿马拉松是全球瞩目的马拉松赛事,就比奥运会小一岁。韩国人居然在1947年就获得了冠军,这个真不知道。

且慢点惊讶,比1947年早10年,韩国人还拿到过奥运会马拉松的冠军,哇。。。。。

原来,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韩国人孙基祯拿到了马拉松奥运会冠军。只可惜当时的韩国处于日本人占领的时期,他只能代表日本人参加奥运会,但是,他拒绝用日文签名,升旗的时候还有意遮挡胸前的日本国徽,结果回去就被日本特别警视厅监视,还扣押了他的冠军奖品:希腊青铜头盔。

1945年,日本投降,美军管辖下的韩国百废待兴。孙基祯致力培养韩国自己的马拉松选手,他的学生徐润福在波士顿马拉松获得金牌并打破孙基祯创造的马拉松记录。这一次也是第一次韩国的太极旗飘扬在国际赛场上,比韩国正式成立早一年宣告。

一个受尽苦难蹂躏的民族要血洗耻辱要扬眉吐气,这大概是很多弱小民族落后民族都有的情怀。韩国人有,中国人也有,当国旗升起国歌响起(韩国第一支国歌居然是《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可见之仓促无准备),爱国主义激情澎湃。论及为国争光,赛场是个好舞台。

记得中国女排首次得冠,俺还在大学里苦读,当时校园一片沸腾,男生把扫帚蘸上汽油点着了高举着到处跑,那种狂喜记忆犹新。(《女排首得冠》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409/28676.html)

忽然想到电影《奈德》,奈德好像没有这一种“为美国游泳”的强烈意识。

民族情怀,爱国主义没有错。不过,凡事皆有度,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爱国主义多走一步叫做“集体自恋。

“集体自恋”(collective narcissism)。这个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心理分析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和社会学家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首次提出的。这两位尤其是弗洛姆大名鼎鼎,都是德裔犹太人,用我的糊涂涂老脑袋猜一下:这个理论的提出当与希特勒治下的德国有关。

必须强调,集体自恋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大不同。爱国爱民族是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做事能够给人强大的目标感和意义。健康的爱国主义与对他国的宽容和理解密切相关。集体自恋则源于个人对“承认”的需要,是个人补偿在社会上的无力感,投射自己缺乏却又期待的品质,从而形成的对某一群体的依赖。其特点是防守性、偏执和一种无法满足的求得他人认可的渴望。当集体自恋者被冒犯被侵害犯时更容易支持复仇,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的敌意。

其实,关于集体自恋这种社会现象,鲁迅也有过形象的描述与痛斥,在《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里他这样写到:

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 patriotic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鲁迅真是伟大,他的这些话写于1918年,37岁,背景应该是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之时。

世事变迁纷繁复杂,时至今日人性不改。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带有这些情感。

各位随便对号入座哈!

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这部韩国电影吧。

《1947:波士顿》很西化的电影名字,淡淡的没有感情色彩,就像《Casablanca》、《Waterloo Bridge》,台湾翻译成《没有国家的冠军》就充满悲情,吸人眼球。

饰演徐润福的青年演员任时完本来就体型完美,但是为了这部电影进一步减肥,瘦到体脂率只有6%的自我极限,也是拼了小命啊。绝对爱国!

有一个现象很令人鼓舞——

孙基祯后来担任韩国独立后的田径联盟主席及韩国体育协会会长。享年90岁。

南昇龙,孙基祯的队友,1936年奥运会获得男子马拉松铜牌。享年89岁。

徐润福1947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享年94岁。

哇塞!要想活到90岁。快快跑马迈开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