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Harper Lee的一生到底过得怎么样?
文章来源: 维立2016-04-10 17:59:11

To Kill a Mockingbird的作者Harper Lee前些日子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又想起了早几年曾在脑子里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Harper Lee的一生到底过得怎么样?

上次想到这个问题,是在看完一部关于Harper Lee的纪录片的时候。To Kill a Mockingbird是美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名作。该书既得到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获得普利策奖,成为很多高中文学课程的必读书,也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可谓叫好又叫座也。自1960年出版后,To Kill a Mockingbird的销量超过了三千万册,还在1962年拍成了电影,由大名鼎鼎的Gregory Peck主演,获得了好几项奥斯卡奖。

但奇怪的是,Harper Lee一辈子只写了一本书。Mockingbird是她三十四岁那年出版的。从此以后她就基本上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也再无新作问世。虽然我对Mockingbird的成功很崇拜,却也好奇Harper Lee是如何度过Mockingbird出版后的几十年人生的。写作是一件很上瘾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作家,会毫无理由地突然停笔。那么为什么没看见她的其他作品呢?是writer’s block?江郎才尽?无话可说?成功的压力?还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部纪录片没说,我也猜不出来,就连无所不知的谷歌也不能给我答案。凭着To Kill a Mockingbird成为文坛奇迹,Harper Lee无疑是个成功的作家,但她的人生是否快乐就不好说了。老实说,我替她捏了一把汗。

当然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去年Harper Lee终于出版了第二本书,Go Set a Watchman。因为曾关心过她的精神状态,在亚马逊网站上看到她的新书时我是很激动的。但从各处得来的零碎印象来看,这本书不是新作,而是旧稿,而且褒贬不一;我手头又永远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排着队读不完,这本书也就没有急着去看。Watchman出版后,纯粹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以前的胡思乱想都成了瞎操心,因为Harper Lee出版了第二本书,不再是个一辈子写一本书的作家;但从本质上来说,因为Watchman的写作比Mockingbird还早,甚至就是Mockingbird的第一稿,我的担心还是完好无损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现在Harper Lee去世了,更是让这一点成了定局。她的人生已经完结,再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无独有偶,我最近读的The Outsiders也让我对其作者产生了类似的担忧。The Outsiders是女儿介绍给我的。女儿寒假回家时,有一天我们站在她的书橱前聊天谈论她的收藏,我请她推荐几本字不要太密密麻麻,内容不要太紧张刺激的书我可以睡觉前在床上阅读,她从书柜里抽出来的书中就有The Outsiders。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读了前言才发现这也是一本名作,算是coming of age fiction中的经典。该书自1967年出版后卖了上千万本,还被Francis Coppola拍成了电影。好些后来的巨星,像Tom Cruise,Patrick Swayze,Matt Dillon和Rob Lowe等,都在里面出演重要角色。

The Outsiders这本书我其实没有特别喜欢,跟To Kill a Mockingbird不能比,可能这种青少年在街头打架的故事还是不太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但这本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是作者S. E. Hinton十六岁时写成的。S. E. Hinton是个女生。出版商不想要读者和书评家知道作者是女性,才建议她使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跟J. K. Rowling是一样的道理,但书中的主要角色全是男性,包括第一主角即故事的叙述者。一个女生能写出男生的视角,而且写得这样逼真,还是不容易的。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一个高中生能有这么细腻的观察和这么深刻的思考。对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来说,书的文字也相当老练。

于是到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上去搜索关于Hinton的消息。不出所料,这个少年长大后成了一名作家。但她的作家生涯似乎不算特别顺利。据她自己的网页介绍,The Outsiders出版后她就遇到writer’s block。后来她丈夫建议她无论如何每天写两页,她才慢慢走出困境。她后来还写过几本书,但论影响力都远远没有达到The Outsiders的水准。她是1948年出生的,现在已经将近70岁。她在十六岁时就获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功,春风得意,名利双收。但如果她在后来漫长的一生中,都不能超越十六岁时的成就,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感受。

我以为,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从少年的青涩到中年的成熟,然后再慢慢衰老;事业上也应该是在中年达到高峰,然后再优雅地从社会舞台上告退。少年得志和昙花一现,虽然好过从来不曾飞扬绚烂瑰丽的平庸,却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挑战。要面对繁华之后的清冷,丰沛之后的虚空,灯火阑珊,曾经沧海,若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定力,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可能比常人还要困难。

但人生不一定按步就班,很多事情也不是自己能控制。拿到什么样的牌,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只能是心平气和地接受。Harper Lee和S. E. Hinton其实都算幸运。她们都有过耀眼的成功,都曾经辉煌过。但她们无法避免人生的起落变迁,也一定见识过生活的多种面目。她们大概也像常人一样——甚至更甚于常人,因为她们都是感觉极其敏锐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跌跌撞撞地摸索和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