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儿童” 兄弟俩:优秀和平庸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6-03-09 06:31:00

我女儿有个小学同学,他和哥哥都是被心理学家正式测试确认的“天赋儿童”(gifted children)。

他们确实非常聪明,哥哥两岁多就在电脑上玩游戏,弟弟三岁不到就会认字做算术。上小学后,他们年年都是成绩优秀,数学、语文、画画和音乐,学一样拿一样。平时说话、玩耍,无不表现出超人的智力。四年级,在经过智商测试后,他们分别转到公校的“天赋班”就读。

从初中开始,兄弟俩的差异就看出来了。他们虽然智商都很高,兴趣和学习态度却大相径庭。哥哥勤奋、执著,弟弟马虎、懒散,还交上了一批不爱学习的小朋友。高中他们仍然读天赋班,哥哥的成绩却比弟弟好许多,弟弟的功课直线下降,十一年级时,学校让他退出天赋班。现在哥哥如愿以偿,已在一所名校念软件工程;弟弟高中还没毕业,但很明显他的成绩只能进三流大学或社区学院。

当然进社区学院不等于将来“没出息”,读书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但这对天赋小兄弟长大后的不同结果,却令人思考。

他们的妈妈把这个情况归咎于兄弟俩不同的性格。 也许,因为性格会造就做事的态度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人生观。

西方社会崇尚“天才”,人们会说:“老虎伍兹生来就是打高尔夫的料”,或“张永宙注定要成为一个世界级小提琴手”。

很多孩子都相信天生聪明就是成功的保证。有个心理学家调查过,他问一群孩子:你宁愿要天赋还是要勤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要天赋,因为如果你有天赋,一切都不用费力了!

孩子幼稚,这样的回答可以理解,但有不少家长也特别看重所谓天赋。最大的问题是,家长看自己孩子都是戴有色眼镜的,小小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家长认为孩子天生聪明,有天赋。

教育心理学家们想对家长们说,没有什么人天生注定就是要打高尔夫或拉小提琴的。他们只是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具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身并不能保证他们成为一流的高尔夫手或小提琴家。天赋儿童中不乏有成年失败的例子,更不用说很多聪明孩子最后以平庸告终。

孩子有天赋,起跑线上先走一步,这当然很重要,智商太低是怎么用功都无效的。但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去引导,天赋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一种障碍。聪明孩子因为从小就不用花力气学习,他们无法把刻苦和成功联系起来(“我根本没有复习就拿了98分!”)。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因为这个成功是现成的。他们不能说“我成绩好,因为我努力”。

这有点像年轻人花钱,花自己赚来的钱,还是花父母给的钱,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

而且,他们还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他们生来聪明,以后一生中都会很顺利、心想事成。

这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在挫折面前该采取怎样的态度。问题是,有那么一天,例如到了高中的天赋班,或进了哈佛、朱丽亚音乐学院、NBA 球队,或踏上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他们会突然发现周围全是有“天赋”的人。原来世界上聪明的人有很多!

 “天才”和“成功的天才”完全是两回事。他们的区别有两个:一是后者更勤奋;二是后者知道如何利用、优化自己的聪明。

而仅仅的“天才”,如果没有耐心、执著和自律,不知道在挫折面前怎样坚持,他们很快就被淘汰下去了,成为平庸。

很多年来我认识的天赋儿童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我孩子的琴友中,这种情况最显著:小时候弹初级时,很有乐感、很能悟、手指很灵活的孩子,到了中、高级时,被其他更勤奋的孩子赶上、超过。学琴,再聪明也得练。

佛州大学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博士(Dr. Anders Ericcson),曾专门研究过体育、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精英。他发现,所谓天生的能力,并不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长时间的刻苦练习,以及在困难或失败面前的执著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成功预测因素。

孩子有天赋也好,没有天赋也好,这都是他们的基因,爹妈给的,无法改变。但学习态度却是可以改变的,努力和勤奋是可以做到的,也是爹妈可以从小教导的。

教育心理学家们对“天赋”、“天才”、“潜力”等词汇抱有责疑态度。他们建议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要使用这类词语。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包括他们失败的时候。少称赞他们的聪明。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超人的聪明,告诉他们,虽然缺乏一些特殊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

告诉天赋儿童:也许你很聪明,那是你的幸运。你有这种天生的能力,现在你要通过努力来开发和实现这种能力,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文章参考:Parents, Psychology Today 等杂志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