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乌巢禅师
文章来源: 艾丽思笔记2007-12-03 10:27:32


<<西游记>>这书写的那是相当的古典,我是说啊,它在交代人物的来龙去脉时一般恪守着来去分明的传统,不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过,传给唐僧第一部经,<<心经>>的乌巢禅师却是个例外.

有人说,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来头,那可不一样,他老人家本事再大,也是个隐形的人物,也许他是某个佛祖的化身,特意来教化孙猴子的,也许他就是隐居山林的神仙,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我觉着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除了孙悟空这个徒弟曾经在天上人间露脸之外,菩提祖师的其他那么多弟子,简直等于不存在,我可不相信那些人都是因为也听了师父的话,永远不提他老人家的名头,也不在外惹是生非.

别忘了他住的可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谜底就是一个“心”字,实际上,他是打开孙悟空灵窍的第一人,从前的一颗石头心,虽然向往着大千世界,但是很懵懂,祖师的点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想大概没人相信等孙悟空学成离开之后,菩提祖师还会留在原处继续教化众生,怎么可能呢?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孙悟空在极度的失望中想到了他的师父,于是回到他学艺的地方去找寻,当然是一片荒凉,无影无踪,猴子含着泪水心里嘀咕:“师父果然不再见我......”

这个人为加入的情节有点儿意思,唯一的遗憾在于太人为化了,孙悟空是绝对不会再回去找师父的,他很清楚不会有结果,唉,这就是凡人和神仙---哦,对了,我认为猴子是妖精( 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说啦)---的区别,对于我们凡人来说,事事都该有个交代,而遗憾是一种缺陷美,美则美已,依旧是遗憾.

再说回乌巢禅师吧,他可是彻底的没头没尾,晴空霹雳一般出现了,传了一部<<心经>>,说了几句顺口溜,然后又回到他搭在树上的柴草窝里.我想象不出唐僧他们走后他是否还在那里.

猪八戒说以前曾经会过他,不过彼此没有交集,乌巢禅师倒是觉得猪八戒是个可以修行的,但是猪八戒不愿意跟他.这说明禅师有识人之德,看得出谁有潜力,不过既然他有通晓过去未来的本事,一定早知道猪八戒是不会跟着他的.

这乌巢禅师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倒是有点儿奇怪的.因为一开始从八戒对唐僧的介绍里,说他是“在此修行”和“倒也有些道行”,语气里似乎看不出禅师的道行深浅.一般来说,某个很有本事的人物在某地驻扎,不会用“修行”二字,唐僧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地上神仙不少,似乎其他的都没用过这样的介绍.

可要是说他没有大本事吧,当他的顺口溜惹恼了孙悟空时,猴子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虅”,很厉害啊,那架势真有点儿象孙猴子和镇元大仙比武,猴子是丝毫占不着便宜.

我看到这里就认为乌巢禅师也是某个佛祖的化身,专门在此等着唐僧,好传给他<<心经>>.因为这时唐僧刚刚收了孙悟空和猪八戒,也就是漫漫西行之路正式开始了,他迫切需要打开心门,镇定灵性,大致相当于重装上阵的意思.

然而有趣的是,当初禅师对唐僧说道:“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假如单从字面上理解,他这话说的可大发了,按说唐僧每回遇到妖精要捉他要吃他时,都会默念此经,我们看到他并没有免受伤害,反而是动辄被吊起来要下蒸锅,难道禅师说话居然不算数?

非也,非也.

禅师在传经之前还有一句话很关键,他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只是魔障难消.”这“魔障”指的并非那些等着吃人的妖精,而是拦路的心魔,挡在唐僧心中的疑惑恐惧,懦弱胆怯,消沉烦躁.......这些才是真正的魔,真正的障碍.所谓妖精好打,心魔难除,悟空八戒他们能帮助唐僧的是从外界把妖精扫荡干净,而他内心的阻隔,只能依靠自己来渐渐清除.这也是<<心经>>的意义了.

因此他们到了给孤园,已经离灵山不远的时候,悟空和唐僧又提起了<<心经>>,悟空说师父只是“念得”,却又“不曾解得”,这话说得厉害了,唐僧开始是不服气,问悟空可能解得,不想悟空说自己解得,唐僧听了再不作声.

这一段很有趣,八戒和沙和尚笑话悟空不懂的时候,唐僧才说猴子是真解得,他所解的是无言语文字,才是真解. 至此可以看出,唐僧也是真解了,这一路行来,历尽艰辛,他对<<心经>>的了悟也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背得滚瓜烂熟的随身衣钵,到被悟空一下子捅破了窗户纸.

以前我老爸总说,聪明人是一点就透的.真的,尽管有时他们需要被捅那么一下,这一下,足可以使他们豁然开朗.

乌巢禅师告诉唐僧的那首诗,是他们前途的写照,其实都是被初入江湖的唐僧给逼着说出来的.所以悟空听了才不以为然,说道:“不必问他,问我便了.”

悟空所恼怒的,不是被称为“多年老石猴”,而是他知道禅师分明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却对自己毫无敬意,居然还故意问他是谁,说“少识耳”,这不是开玩笑吗,猴子最在意自己的名头了嘛.

哈哈,这可不就是个玩笑呗.

哈哈.我觉着可乐,你呢?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