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决定了对弱势族群的态度
文章来源: 迪儿2017-04-22 16:01:52
每逢周五,组里几个谈得来的同事都会选一家餐馆来一个轻松的午餐聚会,今天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两个人年龄相仿,而且都是华裔。一个小伙子年幼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在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与我家的孩子无异。另一个年轻人高中毕业通过亲属移民到美国,为了生存,先在超市打零工,然后去军队当兵,退伍后进入加州著名大学UCLA主修EE,毕业后加入我们公司。
 
加拿大长大的孩子谈到最近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一个志愿者组织,为洛杉矶 downtown 的无家可归者分发食物。那个当过兵的小伙子表示也可以加入,但他同时强调他个人并不是很认同这样的扶贫活动。他觉得这种救济其实是助长了某些人不劳而获的习惯,让他们成为永远吃救济的人群。那个加拿大长大的孩子解释说,很多无家可归者实际上是有精神障碍的人,无论有没有救济,他们返回正常生活的可能性都很低。他还强调说的确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在度过了生命中无可逃避的危机以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为了帮助这两种人,救济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那么,那些精神健全却自甘在吸毒和酗酒中堕落的人该不该救济呢。

 
他们的分歧其实也是几年来我和女儿一直争论的问题。不用说,我和当过兵的小伙子想法接近,这其实和我们相似的生活经历有关。二三十年前我们踏出国门之时,国贫民弱。大部分留学生都是怀揣几十美金,操着哑巴英语,全部家当就是随身的行囊。但是,青春的梦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让几乎是赤贫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如春花般的盛放。回首来时路,每个人心里都刻着一部值得骄傲的励志故事。




女儿说,暂时的物质不足不能掩盖一个事实,你们其实是富有的一群年轻人。你们正值青春年华,良好的教育让你们拥有生存的技能和不向困境挫折妥协的价值观。是的,我们是幸运的,有相对比较高的起点。但是,在纽约的时候,我也看到过许多欠着蛇头巨款来到美国的福建农村偷渡者,他们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文化,甚至一句英文不会讲。他们同样用勤劳和坚持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还清了债务,寄钱回老家盖起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小窝,甚至有了一间小小的外卖店或一间不太小的超市。


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成为最崇尚个人奋斗的人群,而我们衣食无忧的下一代。却深受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成为悲天悯人的一代人。女儿和儿子总是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教育,生活对这些人而言是不够公正的,因此对他们的关注和救助是必须的。
 
其实我们下一代所拥有的一切,正是我们这些来美国时一无所有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打拼出来的,这也恰恰是对个人奋斗这个美国核心价值观最有力的见证。而我们下一代秉持的是美国的另外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就是分享和奉献。美国的强大,人类的发展正是这两大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在矛盾中进步,人们也是在矛盾中相处和成长。我很欣赏我那个年轻同事的做法,参与但保留自己的独立思考。很多年前,还在读高中的女儿为奥巴马助选,她告诉我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政治谚语:If You Are Not a Liberal at 25,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 Are Not a Conservative at 35 You Have No Brain。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曾有过以世界为己任的青春年华;也有过梦想褪色,陷落于柴米油盐的漫长挣扎。现在,接近空巢的我有了更多的闲暇,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带给我春天的活力,也让我重温青春的梦想。也许有点贪心,我想要的是,在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的同时拥有宽广博爱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