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总是教育我们要挑战自己
文章来源: 迪儿2018-01-12 17:27:18

我有恐高症。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病症可以追溯到小时候。那次,妈妈单位有个一日游,参观唐朝永泰公主墓。妈妈带上了我和弟弟。

唐代的帝王陵墓依山而建。永泰公主位不高权不重,她的墓所在的山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山包。无意间,我看见10岁左右的弟弟,独自一人,沿着石阶爬到了小山包的半中腰。感觉弟弟随时会摔下来,不合常理的恐惧令我心慌腿软。我声嘶力竭地大喊,要他赶紧下来,弟弟根本不理我。我惊慌失措地向妈妈求救,妈妈无法理解我的焦虑,我的反常表现几乎惹恼了她,碍于周围都是熟人,妈妈假装听不见。

大学期间,我的恐高症不治而愈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在最好的年龄,身心状况都处在顶点的缘故。那几年,我去过庐山,华山,还有峨眉山,不记得被恐高症困扰过。在华山上,我曾经很放松地站在悬崖边,几尺之外的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现在想想那个画面,身体都会情不自禁地缩在一起。

不知什么时候,恐高症又回来了。最严重的时候,不愿意站在四五层楼的阳台上,不喜欢接近高层的落地窗。这几年经常爬山,恐高的症状改善不少。不过我知道,我依然害怕没有遮拦的陡峭的地方。家人知道我恐高,尤其是老公,从来不给我压力,而且尽量帮助我避开不舒服的状况。不曾想几年前,和儿子单独旅行,被儿子将了一军。

那年儿子正上初中,趁着暑假,我带他去东部玩。我们参加了一个尼亚加拉瀑布旅行团,其中的一项行程是参观多伦多电视塔。来到塔的顶层,最吸引人的是一块不算小的玻璃地板,透过玻璃往下看,是遥远的地面。地板内外拥着不少人,有在上面如履薄冰的,有在上面如走平地的,还有一上去就想往下蹲的。

我只敢站在玻璃地板的外面,但是,必须鼓励儿子上去走走。儿子小心翼翼走上地板,他很快放松下来,自如地在上面转悠,甚至开始蹦蹦跳跳。我暗中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我没把恐高症传给儿子。

儿子回到我的身边,开始和我讨价还价,他说:妈妈,其实没有那么害怕,你应当试一试。我给你五块钱,你上去站五分钟好吗。我说:不行,妈妈有恐高症。

儿子加大了赏金:那十块吧。我依然拒绝。

儿子问:给你多少钱你会上去呢?一个Million怎么样?我说,多少钱我都不会上去。再说,你也没有一个Million呀。我偷笑,小孩子模仿能力真强,也学会物质刺激了,可惜我们俩的实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儿子有点失望,很快,他换了一个战术。他说:妈妈,你平时总是教育我们要挑战自己。今天,你是不是也应该挑战一下你自己呢?这下没有退路了,这次如果不上去,以后怎么教育他呢。我哆哆嗦嗦地上了玻璃地板,不自觉地往下蹲,伸出双手扒住地板边缘,起码地板碎了,我的手还可以扒一扒。

儿子在旁边说:妈妈,放松点,放松点。手松开,站起来。我不情愿的松开手,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我尽量朝地板边上靠,如果地板碎了,我应该来得及一步跨出去。

儿子不让我有一丝幻想。他说:妈妈,别怕,往中间走。没辙了,只好小心翼翼往中间走,时间一到,赶紧逃了出来。那真是饱受煎熬的五分钟,有时间要去翻翻那次旅行的照片,如果有我在上面的留影的话,脸上一定是写满了无奈和故作镇定。

突然觉得同情孩子们了。我们在抚育他们长大的同时,也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强加给了他们。子不教,父之过,要求孩子当然没有错 。不过,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也因为孩子有限的话语权,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孩子可能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也需要平心静气接受孩子的平庸。

还有,就是关于对自己的要求。儿子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在要求孩子挑战自己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以身作则呢。即使无法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应该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