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Costco的柿子想起了一段往事
文章来源: 淡淡的日子2023-12-13 06:43:53

我记忆中的柿子从来都是软乎乎,金灿灿的,但到了美国以后,在中国超市里看到的柿子却都是硬梆梆的。在我的认知里,硬柿子永远会跟“涩”联系在一起,所以有很多年我都没买过中国超市里的硬柿子。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品尝了梆梆脆的硬柿子,发现也很甜,只是和记忆中的那种入口即化,满嘴流甜汁的柿子的口感不一样而已。然而就在我慢慢的接受了柿子的果肉是又哏又脆的时候,却又在Costco买到了记忆中的“软柿子”。

    Costco卖的柿子一小箱12个,个个都又大又圆,颜色偏橘红,表皮有一层薄薄的白霜,摸上去很硬。可这些漂亮的柿子并不像在中国超市买的柿子那样,在室温中放置十天半个月都不变软,而是在到家的第三天就都争先恐后的变成“软柿子”了。软柿子在水果篮中仍然圆的有模有样,但捏在手中却像装了水的气球一样咣咣荡荡的了。这样的柿子已经不能拿在手中吃了,必须装在碗中,拨开皮,用勺挖着吃。这样又甜又稀滑的柿子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段往事。

    我八岁那年因为种种原因,妈妈从城里的中学调工作去了北京四十七中学。北京四十七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创建于1923年,创建人是著名教育学家李煜瀛。这所学校现在是北京市20所重点中学之一,人们一提起它都说它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因为它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美丽的鹫峰山脚下。但在几十年前,从北师大到四十七中要换乘五次公共汽车,历时两个小时,跟下乡进村没什么区别。

    跟着妈妈,我从师大实验小学转学到同是鹫峰脚下的北安河小学。这里的小学生们除了一小部分是四十七中学教职工的子弟,大部分都是北安河村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跟我之前接触的同学完全不同,他们更像天地间脱了缰绳的一群小野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还都很听话,可一放学就天马行空干什么的都有了。我上学第一天就跟着他们跑丢了凉鞋,后来又因为去捉鱼掉进水塘变成了落汤鸡,至于因为偷玉米被老乡追,因为捉蜻蜓忘了回家被妈妈骂,因为上课偷着玩同学带来的小麻雀被老师罚站,那更都是些家常便饭。不过虽然学习上没什么长进,但在北安河小学上学的那段时光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

    除了在学校里跟同学们快乐的玩耍,我跟妈妈在四十七中学生活的时候最快乐的要数吃各种水果了。四十七中跟其他的学校不一样,它的校园坐落在鹫峰上脚下,校园占地面积260多亩,是妥妥的一个大果园。校园里无论是教学区,还是家属区,除了教学楼,操场,食堂,宿舍。。。这些人工建筑外,几乎所有的空地上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苹果,梨,桃,杏,山里红,海棠,核桃,枣,还有就是成片成片的柿子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有一片抹之不去的橙黄色,那就是四十七中的柿子。

四十七中学地处京郊农村,教职员工中不少是当地农民,他们打理果树,伺候庄家都是一把好手,所以每年秋天学校的果树都是硕果累累。作为福利,学校总是把这些水果分给学校的老师们。从夏末杏成熟开始,整个秋天一茬接一茬的水果时常让老师们发愁怎么保存它们。也许是我天生就喜欢金灿灿的橘色吧,其他水果都是怎么保存的我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每当一筐一筐的柿子被从教师食堂取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初冬了。十一月的北京气温会骤然下降,在这样的天气里保存会快速变软的柿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都搁置室外,让它们变成冻柿子。

通常是十一月底,这时候大部分果树都光秃秃的只剩枝条了,只有柿子树还像挂着小灯笼一样挂满了黄灿灿的柿子。学校会组织学生帮老师们一起把柿子都摘下来集中在职工食堂,然后按家庭人数把这些柿子分给老师们。我和妈妈一般会分到四五十个柿子,这么多的柿子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被“消灭”掉,因为柿子虽然味甘而气平,但它也性涩而能收,所以吃多了会便秘。好在柿子虽然在常温下很快就会变软,像水晶一样慢慢透明,但只要你不用手去捅破它,放上十几天仍然可以保持味道甜美。现在想想可能是品种的原因吧,我在四十七中吃的柿子都是“软柿子”,导致我从小就认为除了冻柿子,这世上就没有好吃的硬柿子。

儿时印象中那金黄色的水晶柿子已经找不到了,但Costco卖的这一款柿子好像从色泽到口感都能隐隐约约的让我回味起儿时的味道。有的时候生活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首歌,一个场景,一种味道都可以解封一段记忆。有的记忆快乐,有的记忆忧伤,而柿子让我想起的永远是一段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