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级感和吸引力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 淡淡的日子2024-04-02 06:32:26

每天一睁眼,我们就会在生活中遇到各色各样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矮胖瘦,有的帅,有的丑,有的优雅,有的油腻,有的坦荡,有的猥琐,有的有趣,有的枯燥。。。但无论什么样的人,你总会感觉有的人比其他的人更具有高级感和吸引力,让人不自觉的就想接近TA。可我们头脑中感觉到的这种吸引力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我在最近的绘画过程中好像得到了一点点的启发。

画了几年的画,从完全的小白到今天有了一些绘画技巧,我一直在试图搞明白一件事:我到底在画什么?古往今来,画画的人不计其数。无论是大师还是初学者,也不管是专业画家还是业余爱好者,每个人都试图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可当作品真正完成并且呈现在众人的面前时,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效果,有的画堪称经典世代留存,而有的画却毫无价值,充其量只是绘画人的自娱自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当然跟画作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幅画跟一个人一样,除去TA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的实际价值,剩下的所谓软实力就是人们所说的TA带给人们的感觉了。既然是感觉,那无论是画还是人,其实能引发人们不同感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个人认为高级感和吸引力是两个关键。

高级感来源于深度,有深度才有内涵,才有层次,才有重量。无论是画还是人,没有深度一定会让人感到肤浅,平庸,粗糙,甚至廉价,比如行画。从严格意义上讲,“行画”艺术价值普遍不高、它属于油画工艺品。行画带有模式化的特点,色彩鲜艳亮丽,迎合市场的喜好。行画也称韩画,其最初专指商业油画,源于韩国商品油画,传入香港后统称韩画,后传入中国大陆以广东为主,最初称其为行画。为了避免一幅作品完成后沦为行画,那画家就必须表现和拿捏好画面的深度,而能为深度服务的感觉就是空间感,层次感,质量感和立体感。无论画什么题材,如果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这几种感觉,那画面的高级感一定会呼之欲出。

对一幅画或者一个人来讲,光有高级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的吸引力不只是来自于外表,还取决于TA内在能调动人们情绪的因素,那应该就是反差感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多数人都喜欢看悬疑剧?就是因为悬疑剧的剧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让观者的情绪从头到尾不能自洽,不能平静,不能放松,所以它才能在一段时间内紧紧的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当然画和人都不可能像悬疑剧那样持续不断的对外界产生如此高强度的吸引力,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仍然可以明白无论是什么,如果TA具备吸引力,一定是TA能激发人们的情绪,而最能调动人们情绪的感觉就是反差感。

很可惜,做为一个女人我自认为我既没有高级感也不具备吸引力。但在绘画上,我是一定要努力表现出这两点的。

这是迄今为止我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因为它看似什么也没画,但却表达了很多我想表达的情绪,神秘,深远,包容,安静,远离喧嚣的孤独和在黑暗中独自绽放的自信。画面的题材和构图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甚至颜色都不十分夺目,主要是以暗色为主,但我却花了很多心思来完成这幅画。画面有很多层次,近实远虚,近暖远冷,近厚远薄,近深远浅,所有画法都在刻意的拉开画面的空间,让观看者的目光可以跟随着茂密的草甸一直延伸到画面后方的群山和树林。如果仔细看那片树林,你也可以看到层次,隐隐约约的几棵小树挺立在树林的前方,而枝繁叶茂的大树则在更远的后方。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画面前方的坚实与厚重,我用刮刀厚涂草甸的根部,让整幅画都坐落在有肌理感的深色上。除了空间感,这幅画的反差感也是让它更具有吸引力的关键。远山后方冲天的亮色也许是城市的灯光,也许是熊熊的山火,但无论它是什么都充满了能量,充满了动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前面草甸的静谧,深沉,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这份沉稳可以摒弃一切纷扰。画的中景的那颗树把远近画面连接起来,我特意没有刻画树叶的细节,而是只用松散的笔触体现了树冠的形态和明暗,从而让这棵树显得非常悠闲,自由。另外,画面虽然有大面积的暗色,但我没有直接用黑色,而是用不同的冷暖色调出不同色相的黑,以此来增加画面的通透感。

画完这幅画,我突然开窍了,画什么不重要,画出高级感和吸引力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