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反思文革,及其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 林向田2022-11-27 18:40:32

大学生活并没有我原来憧憬的那么exciting,进入第二年有了一点空余时间,就开始读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

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文学首先必须面对的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伤痕文学自然而然地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了重要内容。当时的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伤痕文学对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至今还记得陈国凯的小说《代价》。徐克文,余丽娜 ,邱建中是大学同班同学,余丽娜是班里的班花。邱建中在大学里曾经疯狂地追求过余丽娜。三人大学毕业后分在同一个研究所里,徐克文凭工作能力提升为副所长,余丽娜和徐克文结婚。文革中,邱建中却很快表现出他的“政治”才能,成为左右厂里局势的红人。他并不出头露面,也不见他打人骂人。但他指使专案组整徐克文的黑材料,故意陷害他打碎毛主席石膏像,将他打得死去活来,送进监狱。邱建中成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余丽娜为了儿子能上大学,嫁给邱建中,她知道他是魔鬼,可是没法子,不论他是什么都要嫁给他。这就是文革的荒唐年月。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全社会都在控诉文革、反思文革。这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 的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再不实行改革,就要亡党亡国”。文革把国民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对毛泽东,对文革的否定。

我有一位考上北师大的同学,79年暑假从北京回吉林在沈阳停留了两天。至今还记得他跟我讲的一句话(是他的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中国从批判胡风开始就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当年老师在课堂上讲这样的话没有风险,也没有学生去举报。

1979年3月31日辽宁省委召开了为张志新平反昭雪大会,省委要求大专院校的师生都要收听大会的实况转播,听完大会转播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张志新案件是控诉文革暴行最有影响力的案件之一。

当年对文革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思,推动了改革和开放。同时这个反思也很不彻底,没有从政治上进行反思,没有从根源上进行反思,所以终身制才能死灰复燃、第二次文革才能再来。看看今天中国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文革进行更深刻、更彻底的反思。

彻底反思文革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政治制度不改,哪怕有再多的“开明”领导人,只要有一个人接班后要复辟,前面所有人的努力和积累的财富就会被全部清零。

 

相关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