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因果关系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4-04-04 19:20:32
《战争》与《和平》的因果关系





 

《战争》与《和平》就是人类的历史。《战争》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也能无情地把它倾覆。《战争》能够造就战将,也能淹没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青春。对于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的战争历史事件,不可能也不应该轻易忘却,而应使它成为一部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教科书。

战争几乎贯穿人类发展的历史,但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却屈指可数。当古希腊人第一次战胜波斯人,不仅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信心,而且西方文化也由此产生。

那么,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它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及其统率的17国军队的殊死较量中,显示了高超的战争智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人赢得了胜利和尊严,美国当局及其侵略军得到了关于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可轻侮的记忆。

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军事遗产,特别是其战略遗产,不仅书写了战争艺术的历史辉煌,而且也永远启迪着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指导。

在国家的生存智慧中,忧患意识和掌握战争艺术是必须具备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是:反对战争但不怕战争。

在中华民族与之生存的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战略家必须具有超前的判断力和果断作出科学抉择的魄力,以及面对强敌敢于应战的勇气和善于应战的智谋。毛泽东就是这样的战略家。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建立伊始,在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国际反华势力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

当时,美国军队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封锁台湾海峡。特别是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越过"三八线"大举向中朝边境进犯。朝鲜处境危在旦夕,中国主权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直接出兵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被迫推迟解放台湾,调整国民经济恢复计划,决心不惜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进行了建立新中国后历史上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中部的"三八线"成为世界两大阵营在东方的政治与战略边界。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所谓"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很快就席卷整个朝鲜北部,威逼中国北部边境。在南线,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和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武装阻止中国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与此同时,美国还向法国提供军援,支持法国扩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以便从南翼牵制中国。

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举起的一柄南北夹击的重钳。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部署的重心是在南线,准备解放台湾,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而在北线以友邦为邻,几乎没有设防,那里却集中了全国大部分重工业,当时全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辽南。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国陆海空军的威胁之下,甚至中国首都也在美国重型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

中国的战略后方和政治经济中心顿成前线或战略浅近纵深。

况且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力薄弱,百废待兴,战争创伤亟待恢复。但敌人打上门来,是沉默容忍,还是奋起抗击;是坚持向南进击解放台湾,还是挥师北上出兵朝鲜?

在无法回避的严重挑战面前,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经过慎重权衡,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可以设想,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与新中国隔江对峙,并与南线的台湾蒋介石集团、侵越法军势力遥相呼应,就将置新中国于战略上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那时新中国的战略态势,国际环境,国内建设和东北边境的民族关系都将出现极大的困难和麻烦,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战,是面对侵略威胁,迫不得已又是义无反顾的。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是挑战而是应战,是不得不打别无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局,不仅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援助了朝鲜,而且促进了亚洲甚至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二战后50年世界总体和平的确立和"三个世界"国际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总之,从维护世界和平,从打出国威军威、确立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尊,从创造有利的国际地缘安全环境,以利国家长远建设和增强国防的角度看,不论怎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