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风是个啥味道
文章来源: 黑贝王妃2020-09-05 05:45:26

我的什刹海(三):什刹海的风味

说我们长在什刹海的孩子是喝什刹海的风长大的应该没错,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老房子没有不透风的,谁家吵架,谁家出事儿,谁家吃什么都不是秘密。所有的滋味都在风里。

电视剧中《什刹海》的男主人公庄老爷子是京城名厨,他家人挂在嘴边的都是什么满汉全席,人民大会堂国宴上的百鸟朝凤等等。其实细究起来,这是电视剧的一个漏洞。那庄老爷子七十多岁,他18岁的时候做满汉全席,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的中国60年代,那时候三年困难时期,谁家吃得起满汉全席?连中南海估计都没有。

(剧照:庄家菜百鸟朝凤)

我长大的70年代吃的东西都是凭票儿的,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北京除了米面油糖鱼肉鸡蛋等限制以外,冬季的大白菜也是按人头发票儿的,另外凭票分配的还有白薯/红薯。

冬储大白菜在北京是件大事儿,那时好像每年的份额人头10斤或15斤不等。我父母是军队户口不算,我家和姑姑家都加起来有8口人,一次分派下来也差不多有100斤大白菜左右。大白菜按质量分三级,每级也是定量购买的,没得挑。当时是由烟袋斜街的合作社分的,按片去交钱领票,然后排队等着分。分到一堆,你自己慢慢往家搬。100斤大白菜怎么也有30-40颗?我们家白天就是奶奶、大姨两个小脚老太太和我们三个小孩,这些菜搬回家真挺费劲的。如果等晚上上班的青壮年回家搬的话就得有人看着,猴冷的天谁愿意在外面站一天?所以那时候储存大白菜真是力气活!白菜搬回家储存也是麻烦,不能太热烧了心,也不能冻。我家的堆放在北屋的屋檐下,用棉被盖上,最差的三级菜用来泡上一大缸酸菜过冬。那时每年还分配一次红薯,发红薯和发白菜的程序是一样的,只是量少,跑两趟就够了。

大白菜没有可真是过不了冬,那个年代除了白菜,冬天能吃的菜也就是萝卜、土豆什么的,豆腐有卖但是要花粮票。北方白菜的做法挺多的,除了煮汤、炖肉的时候放菜叶以外,白菜帮子用途更多,可以炒丝、炒片、炒丁,醋溜、凉拌,做馅儿,另外还用来做酸菜,泡菜,腌辣白菜等等,所以要问什刹海的风什么味?其他季节先不说,冬天肯定是大白菜味儿。

夏天就是西瓜味儿了,便宜解暑,天天都吃,一次买上一两个放在水盆里拔着。

70年代的北京虽然穷,但是北京人对节气还是很讲究的,到什么时节吃什么东西。过年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立春烙春饼我都写过博客,另外端午要包粽子,中秋打月饼也都是必须的。既便有些东西城里买不到,非法也要买。比如: 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绑粽子的马莲草都要从小贩儿手上买。

据说文革前,胡同里的小贩特多,吆喝声儿四季不断:磨剪子磨刀,锔盆子锔碗儿、拾掇家具的,卖各种小吃儿和杂货的。北大的侯仁之教授因此曾称赞:什刹海是京城最富人民性的市井宝地”。 文革开始后不让这些手艺人和走街串巷的小贩来了。我见过来家里锔锅的、紧藤椅的,卖江米粽叶的都是偷偷来,干完活悄悄走。但既便冒着风险,北京人过节的吃食上还是不能含糊的。

我家因为父母都在部队住、吃食堂,省下不少粮票油票可以填补家里,部队发的粮票儿是全国通用的,换东西比较好使。奶奶是非常好客的人,我妈家的亲戚来北京都住在我家。那个时代家里来了外人东西就真的不够吃,所以奶奶有时候会从非法的小商贩儿手上换些粮食。

中午和晚饭的时候,胡同里到处飘着饭香,无论是炸酱味儿还是大葱、大蒜味儿都特别诱人。

在北方的饮食中面食花样多,以此弥补青菜的不足。我家大姨和奶奶的面食都做得非常地道,以前我说过,大姨烙的饼天下第一,无论是葱油饼、糖饼还是肉饼,都是我吃到过最好的;我奶奶会烙一揭14层的春饼,我家的饺子,馒头,花卷,枣糕,发糕,手擀面也都是一流的。

不知道大人们是不是顿顿吃得饱,反正我们孩子长大该算是不缺吃少穿的,除了饭菜,糖果、点心也不缺,爸爸一年两次还会从远郊用部队的车子拉回一些新鲜的苹果和雪花梨,所以水果也有得吃。但也仅此而已,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讲究是绝对谈不上的,不说别的,就庄家中秋节那一大桌菜,我是从没见过的。

别说做一大桌了,邻家有的孩子饭都吃不饱的。文革初期我家的东屋分给了一家姓马的。马家两口子有四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吧。我就亲眼看到马家的大女儿到我家偷吃的东西,被她爸爸胖揍了一顿,吓得我觉得是自己做了坏事儿。

真正的老北京满族我接触的并不多,电视剧中庄老爷子娶了个格格,吃的方面讲究多些也情有可原。据说我爷爷当年算是挺好吃的,常下馆子。鼓楼大街上的马凯餐厅和银锭桥头的烤肉季他都常带表哥们去。我和两个妹妹都不吃羊肉,烤肉季是清真,我们吃不来。姑姑家比较爱吃,有时候去烤肉季买个它似蜜或者黄焖牛肉给午饭加菜。

烤肉季大概是70年代什刹海边上最有名的餐馆了,过去烤肉在楼上,楼下是卖早点和小吃的。有地道的北京小吃:油饼、油条、焦圈儿、糖耳朵、豆汁儿、豆浆、炸糕什么的都有。

烤肉季的旁边是个粮店,我们买粮食、切面都去哪儿。1975年烤肉季着了一场大火,旁边的粮店也一块儿烧了。

(图:河右侧就是烤肉季)

那天晚上我们都在河对岸观火,看着救火的人从粮店往外搬粮食。好像因为街道太窄,消防车不能及时通过,消防员把管子接到冰河里取水灭火。我不记得在那里呆了多久,只记得火烧得越来越旺,站在河对面都能感到脸被烤的发烫。第二天早上大姨说我一晚上梦里都在喊救火,一定是吓到了。那以后烤肉季楼上好多年都没有开门儿,再一次进去是九十年代末,我回国带AL去吃了一次。

现在银锭桥那一带开了好多餐厅酒吧,电视剧中庄老爷子要盘下来那家庆云楼说是挺有名的,我没听说过,但确有此店。而里面演到的会贤堂是一间著名的老字号。

(上图:电视剧什刹海剧照)

(上图:会贤堂原址)

会贤堂原来位置在现在的前海北河沿儿18号,70年代这个餐厅已不存在,那个院子是音乐学院的宿舍,一个两层楼的大杂院,我小学有四个同班同学都住在里面。其中有我的闺蜜小雪,她人现在住西雅图,父亲曾是音乐学院的音乐学教授。小雪曾经写过一段儿会贤堂的往事:

会贤堂始建于1875年大清光绪元年, 原为礼部侍郎斌儒的私家住宅 ,1890年由山东济南府人改建为会贤堂饭庄, 是京城最著名的八大饭庄之一。

当时 门口儿的马头墙上挂有 会贤堂饭庄铜牌, 大门门簪上镌刻“ 群贤毕至 “四个大字。五四 运动后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在此探讨新文化运动、 很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此演出(后院有大戏台。 77卢沟桥事变后为满洲国住北平办事处, 日本投降后 被国民党政府没收,1947年 辅仁大学购买产权 改为校友楼,1949年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教职工宿舍 又称三院宿舍。(by 小雪)。

因为小雪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我常去这个院子里玩儿,那里有四十多户人家。那时候我小,不懂得厉害,后来听小雪一抖搂,才知道当时院儿里和我擦肩而过的那些男男女女全是中国鼎鼎有名的艺术家,是个真正的“会贤堂“。。。

(待续,什刹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