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之地 心无所依
文章来源: 走在撒哈拉的猫2021-04-28 19:25:30

                 无依之地 心无可依   

            

    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对街上的无家可归者很不理解。从东京火车站外住在纸盒里的人,到巴黎各个景点的吉普赛人,还有美国很多街边举着“help”牌子的人。不明白在如此发达的社会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或居无定所、或无以为计的人。时间长了,才慢慢知道在发达的社会里人生的道路一样千差万别。而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无依之地》给人们展现的是另一群由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中选择了走在路上的人。

   61岁的弗恩在失去丈夫之后,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地区也因为经济萧条而关闭,迫不得已的弗恩开始了她走在路上的生活。居住在一辆改造后的旧车里的弗恩一边在不同的地方从事季节性短工,一边行走。在路上,她遇到了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走在路上的人。攒钱生活并希望能建一艘 “地球船” 的琳达,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走到生命尽头的斯万基,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越战老兵,与家人疏离的戴夫。大家在路上相遇,又在路上告别,继续前行。行走中陪伴弗恩的只有过去爱的回忆:丈夫的旧衣服、父亲为她攒的毕业礼物、儿时的照片。

    对于我们这些还在在尘世中为一份安稳而拼搏的人而言,弗恩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人生,有不得已,也有心甘情愿。只是弗恩失去的真的只是让肉体容身的房子吗?当我们的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我们失去的经常不只是爱的人,我们也失去了爱的能力,我们的心失去了容身之地,无所归依。所以在妹妹希望她结束漂泊,一起居住时,弗恩拒绝了。妹妹的家里可以容下她的人,而她的心却依旧在漂泊。在戴夫向弗恩表达爱意,希望她留下一起生活时,她也曾有所触动,只是当她在朦胧的灯光下,看到戴夫和儿子一起弹琴时,弗恩再次意识到,她是那份亲情之外的人。虽然弗恩一再强调自己是无房者,而不是无家可归者,其实她失去的又何尝不是有温度家呢。

    容纳我们肉身的房子容易找,接纳我们的心的人却无处寻觅。因为心无所依,我们只能走在路上。天地苍茫,大海辽阔,脚下的路无止境地延伸。因为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可以安心地走在路上,不问归期,无需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