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之行(三):防止晕船
文章来源: 正明212022-12-19 12:23:50

上接《南极之行(二)乌斯怀亚(Ushuaia)

南极之行(三)防止晕船

南极州,在地球的最南端,是唯一一块占据所有经线,拥有所有时区的大陆。没有人常年居住在那里,它不属于人类,但也开放给全人类。每个人去南极的目标不同,有大有小,但搭乘一艘前往南极的邮轮,横渡颠簸的大洋,所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在我们同旅游公司买票时,我们每个人都得签订是我们游客自己负责南极的天气(response for the weather at Antarctic)。运气不好可能没法登陆南极,只能在邮轮上颠簸整个9天的行程。

乘邮轮去南极最大的困难是2天2夜的穿越德雷克海峡。购买南极旅行票时获得的旅行须知中看到以前的数据:只有少数15%的人晕船感觉较轻,大部分人(65%)或多或少都会晕船,剩下20%的人严重晕船

德雷克海峡是以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命名的水域,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Cape Horn)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s)之间,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以一年四季“风大、浪急、多风暴”而闻名。它似乎聚集了整个大平洋和大西洋的风暴力量,风力常年在 6 到 8 级,涌起的巨浪可以达到十几、二十米。大西洋和太平洋在这里连接、碰撞。由于在同一纬度上没有其他陆地阻碍,地球自转形成的(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南极环流裹挟着巨大水量流经德雷克海峡,从这里磅礴而过,日夜汹涌,不舍昼夜地环绕着南极大陆,形成了一种屏障。

几个世纪以来,德雷克海峡都是水手们的梦魇。在“捷径”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德雷克海峡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贸易的重要路线。那时航运水手们常常迎接巨浪和狂风的考验,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奋力闯过这条“死亡走廊”,运气不好会在呼啸的西风中与他们的船只一起葬身冰冷的海底。

1914 年,随着巴拿马运河通航,水手们终于可以避开遥远且危险的德雷克海峡。但对于以南极为目的地的游客们,却不得不鼓起勇气面对德雷克海峡这只阻挠他们前往梦想旅游之地的“拦路虎”。

开始决定去南极游玩之后,才知道有许多朋友很想去南极游玩,但就是怕晕船而一直没有成行,晕船那种感觉对他们来说太难受了。有的人说:去南极游玩要有一个好身体,否则会难受到怀疑人生。

10多年前我也容易晕船(记得吐过两次),甚至晕过山车(曾经在某次过山车上吐过一次)。年轻上大学时坐小轿车还晕吐过一次。这几年经常锻炼身体,不太容易晕船了。就在上邮轮前一天,我们坐船去看世界最南端的灯塔,经过一段比格尔海峡的颠簸,测验了一下,没有晕船。同去的朋友也早早备好了晕船贴。

11月30日下午4点,我们开始进入邮轮,船长带着船员列队夹道欢迎我们上船。刚一上邮轮,就收下我们护照(后来才知道,这是扣着护照,旅游结束时没有付清在邮轮上的花费,就拿不到护照)。之后是流水线式操作,发放房间的钥匙门卡和邮轮上的注意事项。邮轮共有7层,我住在第5层不带阳台、但有窗户的房间(窗外是走廊,价格比有阳台的便宜25%)。

等全部游客安排入住后,广播通知游客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房间里的救生衣,到7楼大会议厅,演示警报信号(7短1长的信号)和如何穿救生衣。然后按照房间楼层等位置分成4组疏散队伍,分别到5楼的4个救生船的位置排队。如果发生意外需要弃船逃生时,就按照这样的队伍,进行疏散。

然后让大家把救生衣送回房间,再从房间里拿着救生夹克到5楼活动厅学习如何穿戴。救生夹克和救生衣相比、比较轻便,落水时可以自动膨胀成救生衣的功能。救生夹克是我们每次坐冲锋艇(zodiac)登陆时必须穿的。

晚饭通常是7:00(到南极后改为7:30)。

晚饭后,全体游客来到5楼活动厅开会,除了一些基本的邮轮须知,还介绍了我们这个邮轮的组织结构和整个行程的大致安排。

之后是船长来汇报天气,画出洋流动态图,红色表示浪高于13米,淡紫红色表示浪高6米,深紫色表示浪高3米,深蓝色表示浪高3米以下。今天晚上和明天早晨的风浪超过13米,让我们在比格尔海峡(Beagle Channel)的尽头等一天。船长是克罗地亚人,非常风趣幽默,他说船上游泳池不会开,并且要把水全放掉,否则会在风浪中,水全部泼在船上。遇到这样捉摸不定的天气要像对待未知脾气的新娘一样耐心和细致。好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借助现代化的卫星和天气监测技术,穿过德雷克海峡不再是可怕或充满危险的,他们船员的任务是安全地穿过德雷克海峡。

最后是医生出来讲话。除了要大家向她报告感染新冠病毒和其它疾病外,大部分时间是教大家如何防止晕船。她说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晕船,晕船(Sea sick)了就像病了一样,它不是心理作用,它和恐高一样,是体质差引起的生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呕吐,或不易小便,或便秘,上火(嘴唇开裂等)。她建议每人都要吃晕船药,那怕只吃半颗,因为等到有晕船反应时,就比较晚了,就像等到感冒开始时,再吃药就晚了,怎么的也要过几天才能好。另外她还告诉大家:不要少吃或空腹,饿着肚子并不会让你身心更好过一些。少量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太撑。少喝酒,不要一次喝很多液体的东西(液体在腹中晃荡会引起呕吐),少量多次饮水。吃一些生姜食品(如姜糖等),这些对防止晕船都很有帮助。另外要多平躺休息,毕竟卧式是缓解眩晕感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时也会防止在剧烈摇晃中跌倒受伤。

我们去南极时德雷克海峡的风浪最好情况下是6米,所以很多船员和工作人员都吃了晕船药我前两个晚上也吃了船上发的晕船药,每次半颗,倒是很容易入睡。第二天晕晕乎乎的想睡觉,肠胃倒是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船员们把通往甲板的门上了锁,以确保这个时候没有游客在外面走廊上游荡。在风浪侵袭下还是有很多勇士仍然可以摇晃着走进餐厅吃饭,在取自助餐的过程中,要全程克服风浪带来的摇摆,一边像打太极似的、前后调整站稳自己的身体,一边抓住随时会滑走的盘子和汤碗。船上规定:只能一只手端盘子,另外一只手必须空着,以方便随时可以扶东西以防止跌倒。有些头晕到无法起床的游客,服务人员会把食物送到他们的船舱。

我们用餐的餐厅在4楼,外面没有走廊。坐在靠近窗户的座位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外面大海的情景:不见天日的风雨天气里,黛蓝色的天空就像溶入相同颜色的海水里,巨浪冲击着船体,破碎成白色浪花,瞬间模糊掉眼前的一切。船头在风浪中若隐若现,上一秒像要直击天空,下一秒却又像要跌落深渊。此时船舱里,除了被固定在地上的物品之外,全部在随着风浪的节奏摇晃,包括我们游客在内。邮轮公司早已经做好了应对措施,房间里的柜子、床、书桌被牢牢地钉在地板上,每把椅子的底下都有钩子钩住地板。个人物品如相机、水杯、电脑等,为了防止像长了腿似的滚动,旅游公司提醒我们把它们全部锁在柜子里。但是有些人胃还是没法锁住,在舱外大浪滔天的状态下,为了乘客使用便利,以及保持舱内干净整洁,服务人员们早已在包括扶手和墙壁之间的缝隙在内的所有地方塞满了呕吐袋。邮轮上毫无生机,愁云惨淡,很多人都显得有些郁闷。此时微信群里传来不好的消息:前一天,另外有一艘邮轮,被风浪打碎了窗户,造成几位旅客受伤和一位旅客死亡。这就像一大块乌云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更加增添了游客的忐忑不安的忧郁情绪。一直到了2天后,邮轮渐渐驶出了风暴圈,风平浪小,水面渐渐平静、天空逐渐变亮,舱外突然出现了信天翁、海豚和鲸鱼,并且也能看到南极岛屿时,游客的心情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很多人都从床上爬起来,去参加随船的南极探险队员和科学家们的精彩讲座,用更好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期待已久的南极之旅。

但是在从南极回来穿过德雷克海峡时我和其他很多人没有吃晕船药,因为风浪没有那么大(最高3米),开会时医生也没有特别建议大家吃晕船药。结果第二天早餐时平时的长队不见了,很多人没有来吃早饭。我也因为没有吃晕船药而付出了代价:在穿过德雷克海峡的两天时间里,萎靡不振,出现便少,小腿快有抽筋的现象,几乎整天睡觉。还有嘴唇开裂(可能登陆游玩时太阳的紫外线照射也是一个原因),胃口不佳。甚至在回到Ushuaia,坐飞机回家的路上,感觉还是不舒服。回家后以为是感染了新冠病毒,立即测试还是阴性。我有些后悔回来穿过德雷克海峡时没有吃晕船药,不仅影响了胃口,还产生了像大的时差那样的不舒服感觉。

晕船(sea sick)是对身体的潜意识和身体机能的冲击,造成身体就像病了一样,也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旦晕船了,即使马上风平浪静、不再摇晃,晕船的感觉也不会很快好起来。

能够顺利地闯过德雷克海峡是旅行生活中的一大体验,也为以后如何防止晕船积累了科学的经验。2次2天2夜的天人交战的经历将成为南极之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令人难以忘怀。

(未完待续)

下接《南极之行(四)南极企鹅和海洋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