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定格在二十岁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书评
文章来源: 麦姐2021-08-26 05:40:17

他已经离世八年,但我才听说了他的故事,读到了他的文字,于是就有了写他的冲动。

他有个霸气的网名:伯爵在城堡。他说,他是一个职业病人,除了“读书、写字、生病外,一无所有。”

用这样镇定调侃的语气描述自己的少年于1993年3月23日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一出生就没有下地走过路。出生后六个月,他才被发现不踢不蹬不翻滚,原因不明,被医生判断活不到五岁,家人多次收到病危通知书。根据他的自述,爸爸是一位旅游车司机,常年大江南北四处奔波,妈妈身兼数个公司的会计,公司之间相隔数百公里,每月会有一半时间生活在路上。他笑着说:“是我父母一生跑了太多的路,最后使我无路可走。我的人生就是一幕经典话剧,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对白,同样的演员,却在不同的地点反复上演(指各地同样四壁灰白的医院)。”

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了财富和美貌,而你却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对你如此残忍和不公,但你却淡淡地说:“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命运嘛,休论公道。”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也写过类似的话,但很难想象这样的坦然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口,作为旁观者,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这少年是经历了多少无奈、痛苦、失望和隐忍之后才沉淀出这样的豁达。

他写过一句被很多人转发并引用的话: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这其实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为困在地洞里的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无人能懂的寂寞时光

为了治病,家人从发现他有异样开始就辗转去过很多医院,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练过号称能治百病的气功,终究绝望地发现这个不明就里的病无药可医,他的生活注定要在床上和医院度过。六七岁时父母给他请了家庭教师,但学完拼音后老师就辞职了,于是他翻字典自学;九岁时他拥有了一部电脑,这部电脑把他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此他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十一岁时,他已不能坐,常常几个月也不出一次门。

我相信没有人能真正走进这个从一出生就被判了死刑的少年的心里,了解他的悲和喜,即使他有着特别善解人意的父母,有着那么多关注他鼓励他的网友。他的人生是无人能懂的寂寞,他曾经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用杀戮和爆粗发泄着自己的茫然,麻痹着自己正在经历的残酷人生。他这样描写自己当时的自暴自弃:“十五岁那年。一个停电的雨夜,痛得流下了眼泪,我确实哭了,也许是对自己的失望,也许是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当然,更大的可能还是对人生的绝望。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

他在自己不长的人生中,学过英语,写过代码,建过网站,做过动画,炒过股票,当过游戏代练。但最终他在读书和写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爱读书的多思少年

妈妈总说他可怜,他一直不以为意,但有一天,他“坐在窗外望着外面的雪景,看见一对恋人路过楼下,女孩手里捧着一个蓝色保温杯,在寒冷的冬天里冒着氤氲的热气,男孩紧紧搂着她的肩膀,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同一杯热水,身影慢慢走远”,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真得很可怜,因为他“不可能在这么冷的天气出门,也不可能跟一个女孩肩并肩地散步,更不可能用一双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她。”

他知道自己永远只能站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现实世界的边缘 ,所以他通过文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从十一岁开始,他每天阅读10万字,如饥似渴,他有着12小时阅读21万字的记录;后来他又开始在知乎上回答网友们的各种问题。短暂的人生,他留下44万字的文字,写下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爱情的向往,对不幸的接受和对命运的理解。他有着超出他年轻灵魂的成熟和平和,超出我们想象的微笑和淡定。他生前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其中有散文、书信、随笔、诗歌、日记和未写完的小说,而这几十万的文字,都写自他去世前的两三年间,这时候的他,体重不足30公斤,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我手上正在读的是他去世后以他的名字出版的两本书中的其中一本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书的开头是他的手记:纵然你是一代天骄,坐拥天下,到头来不过化作一抔黄土;纵然你是绝代佳人,艳冠群芳,到头来不过是一具白骨。但是,难道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我们就要放弃生命的过程吗?

他的文字流畅而风趣,所思所想直白且机智。也许有人看了会觉得书里的文章有些重复混乱,有些思想还略显稚嫩,这不意外,因为这本书是他去世后妈妈整理他电脑里留下的文字所出版的合集,他还没有准备好出书,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地整理他那随心随性一挥而就的文字。书里还收录了他同时开写的好几篇小说,可惜都未能完稿。尽管长大后他知道死神一直觊觎他,也能够平静地地面对死亡这件事,但我坚信年少的他肯定一直期盼着生命的奇迹,因为他已经把医生预言的死亡时间大大地推后了,他认为自己还有时间。

在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三无人员:无工作、无学历、无对象。宅界巨子,业余书虫。优点明显:温柔、善良、幽默、开朗、真诚、阳光,集各种正能量于一生的老男孩;缺点突出:把自尊看得比命都重。人送外号:死要面子活受罪。

他描述盲人小姑娘毛毛:总喜欢坐在面朝窗户的位置,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粉红的脸颊上。她双眼微睁,面带微笑,像是一个降临人间的天使,周围人笑她不嫌晒,她说:“妈妈说,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他感激至亲至爱的爸妈:当有人建议放弃他时,妈妈说:“不管孩子怎样,既然我把他生下来,我就要把他养大,老天夺走他多少,我就用爱来弥补他多少。”爸妈总说:“别人孩子是拿饭喂出来的,我们家儿子是拿钱贴出来的。”

他幻想浪漫的爱情:我想把自己过往的生命,折成一架自由翱翔的纸飞机,载着童年所有的秘密,奋不顾身地飞向你。这样就能让你在见到我的那一刻,拥有彼此分离的全部时光。

他理解读书的意义:一本书对于读者的个人意义,远胜于它的自身意义与历史意义。我能够在优秀的小说里体会到别样的人生,体会到我曾经多次幻想的画面。我不需要面对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伤感,也不需要面对疾病和伤痛所带来的折磨。我只需要明白:“选择承受苦难的人并不只有你。”

他珍惜写下来的文字,他这样说:人的一生,最难以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的,唯有文字。那些流逝的分分秒秒,如同被风扬起的沙粒,于漫长的时光中,在我们的心头塑起一座记忆的沙堡,那是成长的里程碑,更是生命的珍贵财富。总有一天,你会再次翻阅自己过去亲手写下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次的开心与难过,每一次的忧伤与喜悦,你一定会被曾经的自己所感动,而这份感动,我想,是值得去怀念的。

他思考何为救赎: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如果说,失败意味着梦想的破碎,那成功就意味着梦想破损后的再次聚拢,这番缓慢的过程,即是一场“自我救赎”,也就是沙海拾贝的漫长过程。

他写对生命的认知: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假如有一天,我成为不死不灭的存在,那一刻,我猜自己也会陷入空虚与散漫的漩涡之中,虽生犹死。

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二十岁那年,他说自己已经无惧死亡,如果非要说遗憾什么,那就是:“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幸福有多种,对他而言:“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但2013年8月21日这一天,他长眠不醒,未能看到窗外的阳光。上帝只给了他二十年零五个月的生命,他太多的理想还列在他长长的计划清单上。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他这本《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序言里写道: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少年,除此之外,他没有选择。

这位最强少年的名字叫程浩。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应该也是汝之所向吧。

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安好,继续读书码字,写你未完稿的小说,谈一场肩并肩的恋爱,拥抱大地,云游四方,实现你所有的奢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