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对决系列:航母在两战之间的发展
文章来源: 全球战略2022-05-01 07:34:42

1(题图) 兰利号轻型航母(美军第一艘航母):14000吨(满载),36架舰载机

一百年前,古老的海军和高新的航空之间的结合成就了海军航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0年,飞机就首次从军舰上腾空而起。十年不到,第一艘有全通甲板的真正航母问世。但早期的海航飞机动力不足,性能不稳,仅限于观测和侦察任务,在海战中要挑起歼敌重担很少有人看好。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20年间,海航的跃进可谓波澜壮阔,舰载机开始肩负起保卫舰队和攻击敌方的重任,航母高效集中的打击能力开始崭露头角。本篇简介这些发展,为太平洋战争 (太战) 时美,日航母之间的六场对决打下基础。

航母和海航在两战之间能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决于(1)华盛顿海军会议后各国主力舰建造受到限制,将注意力转向航母;(2)航母和航空技术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战以后,各胜利国马不停蹄地开始海军竞赛。这种劳民伤财的军备竞赛在1921-1922年举行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开始刹车。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将英,美,日,法,意各国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总吨位限制在5 : 5 : 3 : 1.75 : 1.75,而且规定有十年的造舰假期(不造新舰)。条约对崭露头角的航母也有限制:按上述比例,航母总吨位被限制在135000 : 135000 : 81000 : 60000 : 60000吨。单艘航母排水不能超过27000吨,但每个国家有两艘例外(主要是允许将战列巡洋舰未完工的舰体改建成航母,不然这些舰体将被拆毁,浪费太大)。从制度的角度看,《华盛顿海军条约》(简称《条约》)为航母的发展规范了游戏规则。

当时英军已有一艘1918年入役的由远洋客轮改建的百眼巨人号(Argus)航母。这艘满载16000吨,有15架舰载机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有全通甲板的航母。在英,美,日三强的海军竞赛中,英航母的发展领先一步。但美,日航母建设很快超过英,而且英在二战中没有参加任何一场航母对决,出于篇幅考虑,本篇(也是本系列)只专注美,日航母的发展。

1 美,日第一批航母

1922年3月20日,美国迎来了第一艘航母:兰利号(Langley)。根据《条约》,这艘在1921年11月华盛顿海军会议前完工的航母是“试验舰”,不计入总吨位。这艘满载14000吨(本系列所有吨位都用满载), 有全通甲板的航母的前身是一艘又脏又慢的运煤船,最高时速仅16节(海里/时,29公里/时,18英里/时)。最别开生面的是属“高新技术”的兰利号带了一群信鸽出海。当时通讯技术原始,信鸽是可靠的通讯手段。兰利号的36架沃特(Vought)VE-7双翼机取得了无数美海航零的突破,例如首次从航母上起降。

我们从小看着高大上的美航母长大,很难想象美航母的起步像“丑小鸭”一样。兰利号一开头只能跟在战列舰部队里“打杂”,干点侦察观测这类辅助任务,最大的贡献是为射程越来越远的战列舰主炮提供校射服务。但出身低下,带着信鸽启航的兰利号逐步为美海航发展壮大摸索出一条宝贵的道路,二战前悄然成为一支劲旅。2022年美国海军隆重庆祝百年航母,就是庆祝兰利号入役100周年(见《航母对决系列:前言》图3)。

1922年12月27日,日本迎来了第一艘航母:凤翔号(Hosho)。这艘满载9700吨的有全通甲板的航母是全世界第一艘正宗航母:凤翔号不是从其他舰种改建的,它一开始就是作为航母设计的。所以1922年是航母发展史上特别有意义的一年:美,日海军都迎来了第一艘航母,而且日军迎来的是一艘根正苗红,出生就是航母的航母。另外读者要注意:凤翔号不是在第一场航母对决中(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第一艘被美军击沉的航母翔凤号(Shoho)(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一》)。“凤” 和“翔”这两个汉字实在太优美,被日军反复使用。和凤翔号相比,翔凤号出生晚(1941年11月才入役),死的早(寿命才六个月)。太战时,凤翔号因为高龄,很少上前线,主要任务是在后方训练新手,结果命大福大,是1941年太战开打时日军全部十艘航母中坚持到终战唯一没沉到海底的一艘。

2 凤翔号轻型航母(日军第一艘航母):9700吨(满载),15架舰载机

和兰利号一样,凤翔号的15架三菱十式单座双翼机(英国人设计的)也取得了无数日海航零的突破。当时日本能造航母和舰载机,但无人能驾机上舰。拜师心切,不耻下问的日本请当时的盟友英国(英日自1902年起结盟)帮忙。

1921年9月,当时航母技术领先的英国派出一个27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在山彼尔(W. Sempill)上校率领下来对日海航进行启蒙教育。1923年2月飞机首次在凤翔号起降时都是顾问团的英国专家驾驶的,但不久善于学习的日本飞行员开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是说着玩的:1941年12月太战一开打,日海航将两艘英军认为不可能被飞机击沉的巨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击沉。因日海航是英军手把手教的,战胜“于蓝”的一位飞行员有点犯罪感,事后驾机来到英舰沉没海域向“于蓝”献花)。当时日,美矛盾已加剧,美对英这种“猫教老虎”的短视行为暗中施加压力。1921-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的外交成果之一是废除了英日同盟(代之以《四国条约 Four-Power Treaty》,美,英,日,法同意不改变太平洋地区现状)。这样英国被迫撤出了顾问团,但18个月的勤学苦练已让日海航打下了可以问鼎天下的坚实基础。

3 猫教老虎:山彼尔上校向东乡平八郎元帅(日俄战争时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展示英军现役的麻雀隼(Sparrowhawk)战斗机, 192112

2   美,日第二批航母

从1922年到1941年这20年间,美,日海军在第一批航母入役以后先后将三批航母加入部队(表1)。双方相互影响,相互竞赛,极大地推动了两战之间航母的发展。

1   美,日航母服役时间表(1922–194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兰利

 

 

 

 

列克星顿,萨拉托加

 

 

 

 

凤翔

 

 

 

 

赤诚

加贺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突击

队员

 

 

 

约克

企业

 

黄蜂

大黄蜂

 

龙驤

 

 

 

苍龙

 

飞龙

瑞凤

翔鹤

瑞鹤

翔凤

1927-1928年,美,日海军迎来了第二批航母。这些航母在设计上吸取了兰利号和凤翔号的经验教训,在吨位上和第一批可以算为轻型航母的兰利号和凤翔号相比是鸟枪换炮。1927年,列克星顿号(Lexington)和萨拉托加号(Saratoga)入役。这两艘根据《条约》规定由战列巡洋舰未完成的舰体改建的航母是当时(直至二战中期)吨位最大的航母:满载时列克星顿号有48000吨,萨拉托加号44000吨。舰载机达到了惊人的78架,航速可飙到33节,是兰利号的两倍。高航速可提高甲板风速,让更重更大(可携带更多弹药,更多燃油,航程更远)的舰载机起降。

4  萨拉托加号大型航母:44000吨(满载),78架舰载机

[注] 萨拉托加号保留了四座八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准备和巡洋舰级别的敌舰一拼。

赤诚号(Akagi)和加贺号(Kaga)大型航母分别于1927年和1928年入役。两舰组成第1航空战队(现代军语:航母打击群),成为太战时机动部队(日军对航母特混舰队的称呼)的核心。和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类似,这两艘日本航母由战列巡洋舰未完成的舰体改建而成。赤诚号满载42000吨,加贺号满载39000吨,入役时可携60架舰载机。这两艘航母落成时最大的特征是有三层飞行甲板。由于当时全通甲板无法同时进行起降作业(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二战后英军发明斜角甲板后才解决),三层甲板的设计思路是让飞机从最上层甲板降落,从中层和下层甲板起飞。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1月29日,加贺号和凤翔号奔赴淞沪战场,这是现代航母首次参战。日军航空攻击兵力主要来自双航母编队的三菱B1M轰炸机(被国军击落一架)。来自加贺号的一架中岛A1N2战斗机击落了一架中方由美国志愿飞行员操纵的波音P-12战斗机,取得日海航第一个空对空战果。5月停战后双航母返回日本。

战火考验加上日常训练发现三层甲板作为一种创新,用心良苦,但极不实用。1933-1935年,加贺号入坞改建,拆掉了结构复杂而无用的三层甲板,铺上一直延伸到舰首的全通甲板。改建后加贺号的舰载机数量增至72架。1935-1938年,赤诚号也完成类似改建。

5 1938年改建后的赤诚号大型航母:42000吨(满载),72架舰载机

[注] 赤诚号在1941-1942年是机动部队旗舰,参加了珍珠港,印度洋,中途岛这三大战役。

3   美,日第三批航母

1933-1934年,双方各自迎来一艘轻型航母。1933年,满载仅10000吨,可载48架舰载机的龙驤号(Ryujo)入列(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三》图5)。它是由一艘轻巡洋舰改建的。日本从凤翔号开始已掌握了正宗航母的设计技术,为什么还要从轻巡改建呢?从制度角度,此举钻了《条约》的空子。《条约》规定满载未超过10000吨的航母不计入航母总吨位的配额。

1934年,满载17000吨,可载76架舰载机的突击队员号(Ranger)入列。这是美军第一艘从头开始就作为航母设计的正宗航母,根据《条约》必须计入航母总吨位的配额。在美航母总吨位135000吨,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已占用92000吨的情况下,这艘轻型航母若能控制在17000吨,将还可能再建一艘25000吨的大一点的航母。

这两艘轻型航母都需螺丝壳里做道场,小小的舰体要塞进大量飞机(1930年代的飞机在尺寸上和1920年代的飞机不能同日而语),捉襟见肘,调度困难,难以达到大型航母舰载机的出勤率。另外,龙驤号有头重脚轻的毛病,在高海况下航行会很危险。突击队员号航速较慢,二战期间一直被派到无敌航母压力的大西洋作战,没有参加太战中“高端”的六场航母对决中的任何一场。总之,双方对这两艘轻型航母都觉得不理想,没有续建。

1922年建立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制度通过在1930年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London Naval Treaty)》得到加强(同样由英,美,日,法,意签署)。一个明显的漏洞被堵住:像兰利号,龙驤号这样以前不计入总吨位的航母现在都要计入。但日本从一开始对这一限制它的海军发展的制度心怀不满。1934年12月,日本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条约》,到了1936年条约期满时其余四方也没胃口续约。另外1936年英,美,法签署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Second London Naval Treaty)》,由于日,意懒得奉陪,《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等于西方盟国做茧自缚,等到1939年二战开打以后自然作废。总之在1930年代中期,从华盛顿会议开始以来的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制度彻底崩溃。航母和海航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二战的脚步更近了。

美,日第四批航母

在1937年12月,满载19000吨,载机57架的苍龙号(Hiryu)入役。稍作修改后,1939年7月,满载20000吨,载机58架的飞龙号(Soryu)入役。“双龙”吸取了凤翔,赤诚,加贺,和龙驤四舰的经验教训,被称为日本“第一型现代航母”。“双龙”最大航速达 35节,创下了日航母记录。与赤城号和加贺号相比,“双龙”紧凑的设计在排水量约为前者一半的情况下仍能达到与前者相近的性能,但内部操作没有龙驤号这么局促。总之,“双龙”大小适中,设计先进。

1938年4月,苍龙号赴中国支援华中作战,将部份舰载机部署到南京,武汉,和安庆,有一架战斗机被击落。同年12月苍龙号支援了广东作战。飞龙号服役后“双龙”组成第 2 航空战队,于1941年7月南下支援对法属印度支那的进攻。除了吨位嫌小防护不够(设计时还受《条约》约束)以外,日军对“双龙”比较满意,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下一级航母:“两鹤”。

6 飞龙号大型航母:20000吨(满载),58架舰载机(正在起飞的是零式战斗机)

[注] 注意飞龙号(和图5的赤诚号)有日本(和世界各国)航母中仅有的设置在左侧的舰桥。所有其他航母舰桥都在右侧。

为准备太战,日军于1941年8月和9月紧锣密鼓地将两艘满载32000吨,载机72架的大型航母祥鹤号(Shokaku)和瑞鹤号(Zuikaku)入役(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一》图3和图4)。在“无《条约》时代”,日军放手大干,设计出一型最理想,最先进的航母,融高航速,大航程,重保护,和大量舰载机(最多80架)于一身。“两鹤”是“双龙”的放大版,比“双龙“重了10000吨,弥补了”双龙”防护的不足。“两鹤”比赤诚号和加贺号轻了7000-10000吨,操舰更加灵活,这在战时为躲避来袭炸弹或鱼雷紧急转舵至关重要。同时“两鹤”的舰载机联队(简称翔鹤队和瑞鹤队)达到了赤诚队和加贺队的数量(72架),虽和美列克星敦级的78架有一点小差距和美约克城级的90架有更大的距离,但日海航在飞机性能和人员素质上有质量优势,可弥补这一数量劣势。“两鹤”入列后组成第5航空战队,马不停蹄地投入高强度训练,几个月后就加入机动部队奔赴珍珠港。

在“两鹤”服役前的1940年12月,走上全力扩军道路的日本将一艘水机母舰改建为一艘满载13000吨,载机30架的轻型航母瑞凤号(Zuiho)。在“两鹤”服役后的1941年11月,日本又将一艘潜艇母舰改建为一艘满载13000吨,载机21架的轻型航母翔凤号(Shoho)(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一》图9)。

这样到1941年12月太战开打时,日军航母总数达到了十艘(六艘大型,四艘轻型):(以服役年代为序)凤翔,赤诚,加贺,龙驤,苍龙,飞龙,瑞凤,翔鹤,瑞鹤,翔凤(表1)。总吨位达到了212000吨,世界第二(英军12艘航母总吨位240000吨,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军八艘航母的177000吨。日军航母全部集中在太平洋,而美军要两洋作战,所以日军在太战初期有巨大的航母优势(英军在太平洋无一艘航母,所以不在本系列范畴内)。

在美国方面,在1937年9月和1938年5月,两艘满载26000吨,载机90架的大型航母约克城号(Yorktown)和企业号(Enterprise)入役。这两艘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是在吸取兰利,列克星顿,萨拉托加,和突击队员四舰的经验教训后的成果。这级航母被称为美国“第一型现代航母”(在美军中的地位类似于苍龙级在日军中的地位)。比较兰利和突击队员两艘轻型航母和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两艘大型航母的表现,美军得出结论:要致力发展大型,高速的航母来支持大型舰载机联队作战。约克城号和企业号这两艘航母是在《条约》时代设计的,还要顾及总吨位配额,所以尽管是“大型”航母,吨位比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低20000吨左右,这样操舰更加灵活。然而由于卓越的设计,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舰载机数量比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的还要大(90架 : 72架)。同时约克城号和企业号比兰利号大12000吨,比突击队员号大9000吨,舰载机作业能够施展开来。总之,约克城号和企业号这两艘大小适中,设计先进的新锐航母深受美军青睐。所以在《条约》失效后,美军追加了一艘约克城级:大黄蜂号(Hornet),在1941年10月入役。约克城级三艘航母是前四场航母对决中(也是最集中的四场,发生在1942年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之间)美方的绝对主力,每一场都上阵。有两艘被击沉:约克城号在中途岛 (见本系列《航母对决系列二》图5),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 (见本系列《航母对决系列四》图1)。

7 企业号大型航母:26000吨(满载),90架舰载机

[注] 企业号参加了六场航母对决中的五场(它没赶上第一场珊瑚海海战,因为它在为杜立特空袭东京的任务护航)。在最艰苦卓绝的头四场航母对决中,企业号参加了三场,是主力中的主力。第四场对决(圣克鲁斯海战)结束时,遍体鳞伤的企业号是美军在广袤的太平洋抵抗日军的最后一艘航母。绰号“大E”的企业号命大福大,活到终战(开战时美军八艘航母另外只有萨拉托加号和突击队员号幸存)。包括全球战略在内的很多军迷认为“Enterprise” 译为企业号是翻译错误。奋勇作战的军舰和 “(商业)企业”无关,最贴切的译名应是“奋进号”。但真要改成“奋进号”很多熟悉“企业号”辉煌战绩的军迷读者可能一时无法接受,所以为方便读者,本系列将错就错,继续使用“企业号”。

在《条约》还有效的1935年,约克城号和企业号正在建造,兰利号退出一线成为训练航母,空出一艘《条约》允许的标准排水15000吨航母的名额。美海军尽管如前所述青睐大型航母,还是设计建造了一艘不理想的航母黄蜂号(Wasp)来补缺额(1940年4月入役)。要在满载19000吨的舰体(比约克城级小了四分之一)塞进同样大小的舰载机联队(最多90架,一般携带70-80架以免太拥挤),设计师只能让黄蜂号装上较小的动力系统,几乎没有装甲,也没有鱼雷保护。在战时这种冒险的设计将酿成大祸。

1941年12月太战开战时,美军有八艘航母:(以服役年代为序)兰利,列克星顿,萨拉托加,突击队员,约克城,企业,黄蜂,大黄蜂(表1)。总吨位177000吨,世界排名仅第三(英一,日二)。由于突击队员号和黄蜂号因丘吉尔一再垦求被部署在大西洋,在太平洋和优势日军十艘航母硬刚的只有六艘航母(兰利号1935年转为训练航母后于1937年被改装为水机母舰,战争爆发后担任运输战斗机任务,严格来说已不能算是正宗航母,这样的话美军在太平洋只有五艘航母)。这就是航母对决开打以前美军面对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