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这样的钢琴调音师,我也是醉了
文章来源: 心中之城2021-05-19 07:36:26

(图片来自网络)

家里的钢琴已经当摆设好几年了。那天心血来潮,想起来该给钢琴做一下保养。

以往,每年给钢琴调音的是个白人老先生,叫保罗。保罗应该有把年纪了,背有点驼。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西装革履,打着领带。上衣的口袋里放着一块白手帕,很绅士。手上提着一个陈旧而又有年代感的暗红色小皮箱子。当他出现在门口的时候,我总感觉他像个要去赶一场交响乐盛宴的指挥。有意思的是,每次他来之前,他的秘书太太先会打电话来告知准确的到达时间。然后不忘提醒一句,调音时家里务必保持安静。所以保罗来我家,那绝对是件大事。为了那一个小时的安静,首先,饭不能做,电视也不能看,孩子们被赶到地下室去玩。我连走路都陪着小心翼翼,生怕弄出点响动,打乱了调音师的专注。一个小时里,只听见一个个琴键被敲击出孤独又冗长的音,回荡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连空气都被赶跑了似的。等到保罗开始流畅地弹奏起一段抒情的曲子时,我就知道调音已近尾声了。最后的调试完成,他把钢琴仔细擦拭一遍后,轻轻地合上琴盖。说一句,“I am done!” 我也松了一口气。

我一直以为,给钢琴调音是件很有仪式感和神秘感的工作。直到那一天,家里来了位新的钢琴调音师-马老师。这次,着实颠覆了我对这一行的看法。听朋友说我们这里几十户中国家庭里的钢琴,都是由马老师来调音的。看起来他是这一行的高手。我很期待这位大师的到来。

周末下午一点多,马老师出现在我家门口。跟以前的调音师庄重的仪表不同,马老师一看就是走休闲路线的。不高的个子,穿着一件白色T恤衫,头戴着一顶棱角分明的鸭舌皮帽子,很嘻哈的感觉。手上也提着一个四方的木制小箱子。因为戴着帽子和口罩的缘故,也看不出马老师的外貌和年纪。马老师主动热情地先开口自我介绍起来,“你们这里我很熟的,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为你们服务”。一阵寒暄后,把老师引到了钢琴前。

按以往的经验,这时候,我们就该闪身,把舞台留给调音师了。哪知马老师一边娴熟地拆卸着琴盖,一边跟我们聊起了家常。先是开启了一段哲学命题的灵魂拷问-你们从哪里来?来美国多少年了?做什么工作?几个孩子?男孩还是女孩?多大了?等我和老公对答如流地回复后,马老师给了我一个这样的评价-你的普通话很好!一点儿听不出南方人的口音来。这算是夸赞了吧。很多人都这么说。刚想转身,马老师叫我凑近钢琴,他一边拿着手上的刷子,一边指着一排琴槌告诉我,琴槌外包着的白色是高品质的羊毛,因此也叫羊毛槌。它们连着琴键,当琴键被按下时,琴槌便会打落琴弦上并借着琴弦的振动使钢琴发出声音。他说我家的羊毛槌上积了很多灰,一看就是好多年没调过音的琴。说得我很不好意思。

接着,马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华人家庭里,钢琴是标配啊。我心里嘀咕,还有小提琴也是。一想到家里闲置的那四把大小不一的小提琴,心里莫名的伤感。真是悔不该买,至少租琴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吧。马老师一边用刷子清扫着羊毛槌,一边开始和我分享起他和他太太来美国的人生轨迹。老师来自天府之国,以前在国内是音乐学院的老师。到了美国为了养家糊口,做过不同的工作。在餐馆刷过盘子,做过服务生。教过学生学乐器。当过司机。开过餐馆,也搞过装修。听上去马老师在美的经历还很坎坷的。现在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他和太太也轻松多了。说完他还总结了一句-“在这里千万别让孩子搞音乐和艺术。不好混啊”。本来我还对两个孩子学琴半途而废,耿耿于怀的。被马老师这么一说,顿时就释怀了。心里更有着一丝丝的窃喜。艾玛!还好没往音乐的路上奔啊!

正式的调音要开始了。马老师打开了他的小木箱子,这回让我看了个真切。里面有螺丝刀,音锤,扳手等等一堆的工具。正当我准备抽身离去时,马老师的两句问话,让我停住了脚步,挪不开腿了。“去过成都吗?喜欢吃川菜吗”?我的妈呀,这可是我的最爱啊。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成都的博文呢。(成都,带不走的还有我。。。  )于是马老师一边调音,一边和我摆起了龙门阵。他先把成都的有名景点列举了一遍。还特地指出,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而峨眉山是佛教的圣地。别搞错了。接着就开始了一个资深吃货对川菜的津津乐道。原来马老师不但爱吃家乡菜,还是个川菜的烹饪高手。他告诉我,花椒是川菜的灵魂。买花椒一定要选汉源牌的最正宗。做川菜,尤其要学会区别红花椒和青花椒的用法。火锅和香辣口味的菜用红花椒,凉拌和小炒的清淡的口味用青花椒。马老师侃侃而谈,手,耳朵和嘴都似乎没闲着。我有点恍惚了。要是马老师再多深入的讲解一下川菜知识的话,相信一颗川菜三级厨师新星将会冉冉升起。那就是我!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要说起吃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我赶紧转移了吃的话题,还是回到钢琴上。我请教马老师对钢琴的质量有何意见。他说这是架很好的钢琴。还不忘加了一句,千万别图便宜,买团购的琴啊。那些琴都有着各种问题。好在我们买得早,那会儿还不时兴团购呢。接着马老师又谈起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去考级的问题。他说其实没有必要。学琴更应该是培养兴趣爱好和注重气质修养的熏陶。学琴如此,学习唱歌也是。马老师问我有没有对唱歌感兴趣。我说我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只是朦胧地瞎唱。这下马老师停下了手里的活,认真地告诉我唱歌最要紧的是气息。要学会腹式呼吸方法去唱歌。这样脖子嗓子才不会累。偶尔可以请个声乐老师来指点一下会有帮助。我一边点头,心里一边琢磨着,钢琴调音师需要十八般武艺都要精通吗?

最有意思的是,马老师一边听着音准,一边也打量着我家的装修。他十分肯定地说,这装修一定不是老中做的。真佩服马老师,这都能一眼瞧出来。原来马老师自已也在美国曾拉起过一支装修队伍。他说装修房子也要有审美的能力才行。老中很多做装修的都从国内农村出来打拼,也没上过啥学,更谈不上很多美学方面的知识。装修的好坏能从整体和细节上看出来。其实说起我家的装修,都是我老公自己设计,我最后拍板定案的。装修中也要时不时地还要和师傅斗智斗勇呢。不过师傅的手工也真的很重要。分享过一篇装修的博文。( 与装修师傅斗智斗勇  )马老师的一番话,也帮我解开了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谜团。我们认识一位做装修的师傅十来年了。每次家里要做装修的时候,我和老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他也都会来看一看,估一下价钱。凡他定的价,我们从来都不还价的。但一提到工期的问题上,他有时就会推说都排满了。没有档期,要等上几个月。但如果是刷漆或地板这样的活,他就答应得很干脆。我常对老公说,他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马老师这么一提醒,我好像明白了师傅拒绝的理由了。他宁可不赚,也不想把装修搞砸吧。

就这样,马老师一路轻松地调着钢琴,一路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老公早已躲得远远地坐在另一边的沙发上看着手机。老实讲我站着腿有点酸,陪聊也很累。但又不好意思贸然走开,这样也不礼貌。马老师这种休闲式的工作状态和以前的那位老先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啊。原来为钢琴调音也是可以做到如此放松,天马行空的!

一个多小时后,钢琴调音总算结束了。送走了马老师。老公边笑边摇着头对我说,“吃不消,吃不消。这到底是来聊天的还是来干活的?”艾玛! 我也想知道啊!

两天后的傍晚,马老师发来了一条微信。我看完背后阵阵发凉,一边拿着手机,一边奔向钢琴。原来他让我找找是否看到有一把调音的小工具留在了钢琴里。我的妈呀!这让我想起了医生做完手术,缝合了伤口,却把纱布留在身体里面的故事。赶紧一阵忙碌地打开琴盖仔细搜寻。结果还算好,在琴面的键盘边上,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彷佛在说,“都是聊天惹出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