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打扰
文章来源: 蓬莱阁2021-03-29 05:39:27

 

        中文里有神交一词,专指未曾谋面但精神相通的交往。

 

         “神交二字自带一种洒脱不羁之风、超然出尘之气,在这喧嚣浊躁的俗世极为罕见。然而,解开光阴的绳索,在历史的褶皱间,仍然能够寻到它的余芳。

 

                                                        一、

 

        对于钱钟书来说,1956年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不难看出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已然过去。在1935年,钱钟书经历了洞房花烛夜(与杨绛成婚)和金榜题名时(以第一名身份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所带来的双重喜悦。同样,他人生中的悲情时分还尚未到来。1970年,已届花甲的钱钟书被发配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改造,曾紧握如椽大笔的手因挑选煤渣而伤到鲜血淋漓。同年,他与杨绛独生爱女钱瑗的丈夫因不堪迫害而自杀身亡。

 

        1956年,钱钟书正在北大的文学研究所致力于编纂他人生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宋诗选注》。

 

        钱钟书当然不会知道,这一年在山东淄博,有个婴儿呱呱坠地。那个被取名为陈杰的人冥冥之中与他有着奇异的缘分。

 

                                                         二、

 

        陈杰的祖父是济南开染坊的富商,外曾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之洞。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显赫的家世自然成为他的原罪。作为资本家地主右派家庭的孩子,陈杰自幼在歧视中长大。

 

        1966年,文革闹剧拉开了大幕,十岁的陈杰被迫辍学。家中曾经拥有的丰富藏书早已被付之一炬,正常的求学之路又被堵死。生逢乱世的少年陈杰纵然心有不甘,却力有不逮。

 

        在所有的门都被锁紧之后,幸而有一扇窗为他悄悄地打开。

 

        大明湖附近有一个造纸厂,厂里的一名工人是陈杰的邻居。他同情这个求知若渴的孩子,所以经常趁人不注意时在废纸堆里翻拣旧书,然后扔给在墙外等待的陈杰。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总结道:书非借不能读也。他意在强调唯有来之不易的书才会让人倍加珍惜并认真阅读。对于陈杰来说,这些从肮脏凌乱的废纸堆里搜寻而后又被冒险扔过高墙的书,得来殊为不易,他自然要手不释卷地刻苦研读。

 

        这些旧书中,有一本尤为文采斐然、妙趣横生,令陈杰如获至宝。书中没有精彩刺激的传奇,也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只是记载了平平淡淡的生活,但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让人在轻松诙谐的文字中品味到欢乐、无奈、悲哀相掺杂的七彩人生。陈杰反反复复地诵读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直到所有内容都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

 

        这本书的名字是《围城》。

 

                                    

 

                                                          三、

 

         1972年,十六岁的陈杰进了济南邮政局工作。如果没有时代的巨变,他将会在火车邮件押运员这个岗位上度过漫长的岁月。但他充满苦难的人生终于出现了转机,改革开放开始了。

 

        陈杰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弄潮。或许是因为祖传的优良商业基因,陈杰的事业进行得有声有色。若干年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学而优则仕向来屡见不鲜。其实,在《论语》的原文中,这句话之前是同等重要的另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只不过古往今来官场得意的人们大多忙于享受人生,已经失去了再去学习的兴致。

 

        陈杰却做到了商而优则学。他在商海劈风斩浪、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又把注意力转回了文学。由于基础薄弱,他在自修时产生了很多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相信有一个人必能破解他所有的谜团,那就是《围城》的作者、学贯中西的大儒——钱钟书。

 

                                                         四、

 

        陈杰给钱钟书寄去了几封信,请教有关西方文学史的一些问题。当时钱公年事已高,无法亲自答复来自海内外的诸多信件。但他读过陈杰的来信之后,慎重地叮嘱助手栾贵明负责跟进此事。之所以用慎重二字,是因为钱钟书的原话是此人乃通者,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钱公阅人无数、慧眼如炬,即便是北大毕业、追随他几十年的栾贵明,也经常被他叹道不通。自此,栾贵明与陈杰书来信往,给予他很多指点。

 

        钱钟书在八十四岁时因肺病入院,再没有出院,在病床上度过了最后四年。同样八十多岁的杨绛每天奔波于家中和医院,送饭、陪护、和医生讨论治疗方案,非常疲惫。原本女儿可以分担很多责任,但钱瑗竟然也病倒并很快离世。年迈的杨绛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身心受创,对钱钟书的照料成了大问题。

 

        陈杰得知钱家的困境,精心寻找了适合的专业护理人员并亲自驾车送至北京。钱钟书夫妇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解决。

 

        也是在这次,陈杰终于见到了栾贵明。他随身带来了那本起了毛边、书页泛黄的《围城》,让栾贵明随便翻到一页,便开始向下背诵。浓重的山东口音搭配着精准的语气和表情,令人震惊。他持续背诵了半个小时,竟然毫无错误。

 

         19981219日,钱钟书谢世。听闻噩耗,陈杰只说了一句话:先生去了,世界从此平淡,今晨是我永远铭记的黑夜。

 

                                                      五、

 

        那个曾在幽暗中带给他光明、在混乱中给予他宁静的人走了。陈杰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先后完成了《大染坊》、《旱码头》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后,叫好又叫座,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诸多奖项。

 

                                

 

        按照惯例,各路媒体自然要采访陈杰,希望从这个仅上了三年学的作家身上挖出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但此时的陈杰却与钱钟书一样,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低调。他说:我非常害怕出名,也非常害怕见人。一个作家,或一个写家,偶尔写了一本破书,不知道怎么着了,就满世界扬泛,贫薄。那没有意义。我就想平平淡淡。人只有在暗处才能看见光明。

 

        因此,陈杰拒绝了央视、上海卫视、江苏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的专访邀请。也正源于此,今天在网络和书刊上很难查到与陈杰有关的资料。

 

        天妒英才。2006年,奋笔写作的陈杰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已患恶疾。几个月后,陈杰在病床上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

 

                                                         六、

 

        自从得到了那本从废纸堆里捡回来的《围城》,陈杰终生视钱钟书为师。为了这份尊重和敬仰,他把二十五万字的《围城》倒背如流,也亲自寻找护理人员并送到北京。然而,他与钱钟书的交往仅止于神交,二人并未通信、对话,也从未谋面。其实并不是全然没有机会,栾贵明曾主动提出安排他去医院探视,但陈杰拒绝了。他说对于仰慕已久的钱钟书,自己已经设置了一条红线,那就是绝不打扰

 

        “绝不打扰这四个字宛若金石,掷地有声。这种肃然相敬、慨然相助却毫无所图的态度,堪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

 

        1524年,明朝才子唐伯虎于贫困潦倒之中凄然离世。一百多年后,清初藏书家毛晋来到墓前拜谒。看到荒草丛生、凋零破败的景象,他感叹自责: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 随即慷慨解囊,修坟立碑,以尽朋友之谊。

 

        这段史料不禁令人为毛晋的胸怀之磊落、性情之旷达而动容。在毛晋看来,既然读了唐寅的文章,领会了唐寅的感受,受教于唐寅的才学,自然就是他的朋友,又何须生于同时、言于同室呢?

 

        其实,这种鸿俦鹤侣、月朗风恬的人物虽然稀缺,但古往今来一直都在。他们不张扬、不浮躁,只静默于芸芸众生之间。也许你看见了,也许你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