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点睛之笔”还是“李戴张冠”?
文章来源: 牟山雁2021-04-28 10:22:57

 

现今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起头,大家可能都不生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也许鲜有人知,这个开头在罗贯中原著嘉靖本中并不存在,而是清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在修订时加上的。这首《临江仙》是大明才子杨慎感叹个人命运多舛、穷通无常之作,而那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则是毛氏隐括《三国》原著中道士崔州平的话自创的。

这首词和这段话既然被放在全书的开端,就有总括全书、“画龙点睛”之意。那么,这样做是否妥帖?是否符合罗贯中原意?

回答是否定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它并无意于简单地敷衍历史,而是著重表现作者理想。作者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刘蜀集团,并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而是由于刘蜀集团寄托了人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仁君(刘备)、贤臣(孔明)、义友(关羽)。书中的曹刘对立,实质上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对抗;《三国演义》的悲剧,不是蜀汉集团的悲剧,而是宋元以来人民心目中所向往的仁君、贤臣、义友这一理想人格系统的悲剧。

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好在哪裡? - 人人焦點

毛氏根本不理解罗贯中的悲剧构思和艺术用心,他把道家的历史观移入小说,唱出“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调子。虽然词中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沧桑鸟瞰式的关照,但其基调是道家虚无空幻的人生观,与悲剧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古文典籍网

有人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模式是毛氏“对该书主体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完全符合罗贯中原著的实际情况”;甚至说罗贯中“是相当可观地站在‘渔樵’的立场上敷衍历史,记叙兴亡”(《三国演义研究集》60-70页)。这实在是有欠妥当。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实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从《周易》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邹衍所谓“五德终始”,到董仲舒的“三统之变”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历史像大自然一样,不断发生荣枯、死生的交替,每种现象发展到顶点后就走向自己的反面,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仿佛是沿著一个封闭的圆圈运动著。这种思想往往为逃避现实的古代知识分子所接受,与空幻虚无的世界观搅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而罗贯中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有志图王” 的政治家,儒家思想是其灵魂的核心。他把历史的律动和现实的苦难付诸对命运的怀疑和思考,而不是归结为某种循环模式;他对人生无限执著,而不是站在渔樵立场上冷眼旁观。虽然原书中有崔州平“自古以来,治极生乱,乱极生治”的话,但作者借刘备之口说,“此隐者之言”,说明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观点。

把杨慎的【临江仙】放在《三国演义》篇首,实在是乱弹琴。
(4-2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