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竹林精舍之 祖师不在东西山
文章来源: 孔雀羽2021-07-03 00:59:12

又有一位佛弟子,

读了拙文《开口即失》, 然后就把《自在王菩萨经》复制过来。我想他可能是不同意我的话“所有的文字, 所有的开示, 都只是方便,  都是不了义的。”

在佛教界, 大约有这么一个粗略的划分,认为佛陀所说的经典中, 大般若部的经典是了义的, 其他的则不是。我以前也说过, 像《金刚经》,《园觉经》, 《楞严经》, 包括《自在王菩萨经》, 等等这些都是了义的经典。

 

其实, 所谓的了义和不了义, 是看离题有多远。

佛所说的经典, 都是围绕着无上正等正觉,有的说的直接一点, 有的说的含蓄一点, 像有位佛弟子说的, 设了弯路。但是没有哪一部经典, 那一段祖师的开示, 直接把无上正等正觉写出来, 说出来。  所有的经典开示, 你仔细去推敲, 都能找出破绽, 因为开口即失。

当然, 在悟者眼中,所有的经典都是了义的, 因为都没有跑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 你开悟以后, 重读任何的经典, 一眼扫过去, 诸佛现全身, 不是经典完美无缺, 经典本身是漏洞百出, 而是你了义了。

 

佛说《金刚经》, 说一句, 否定一句。

既然如此, 何必说?完全是自打耳光。

如果是学校评最差语文老师, 我一定投佛陀一票。

可是如果你真正明白为什么佛陀要自打耳光, 你就了义了。

 

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

问:“一法普润一切群生。如何是一法?”

师曰:“雨下也。”(有法有众生,哪里还是一法,已经完蛋了)

问:“一尘含法界时如何?”

师曰:“早是数尘也。”(有尘有法界,至少有了两尘也)

问:“金锁未开时如何?”

师曰:“开也。”(有开有未开,就不是金锁也}

问:“学人拟欲修行时如何?”

师曰:“虚空不曾烂坏。”(答得不好,应改成空性不曾烂坏)

你发现没有,只要开口,就落入两边,开口即失。我如果要当杠精的话,就算释迦摩尼说法开示,我一样分分钟找出他的破绽。事实上,佛说的经典中破绽百出。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临灭前否定一切,不承认曾说过法。

    

问:“祖祖相传,传个甚么?”

师曰:“老僧不解妄语。”

问:“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浊?”

师曰:“佛法清浊。”

曰:“学人不会。”

师曰:“汝适来问个甚么?”

这一段我想送给法眼师兄。师兄曾经说过,“法,是佛所说,祖所传”。

大同禅师曰:“老僧不解妄语。”呵呵,祖祖相传,没有传个什么。因为谁也没有把正法眼藏说出来写出来过。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浊?”

“佛法清浊。”佛与法,就已经落入两边,已经是清浊。

 

问僧:“甚么处来?”

曰:“东西山礼祖师来。”

师曰:“祖师不在东西山。”(呵呵,还是要离开两边)

僧问:“如何是玄中的?”

师曰:“不到汝口里道。”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师曰:“与人为师。”

曰:“见后如何?”

师曰:“不与人为师。”

问:“如何是佛?”

师曰:“幻不可求。”

问:“千里投师,乞师一接。”

师曰:“今日老僧腰痛。”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给新来的同学。一直看我文章的同学就知道牛头是什么意思。那是指四祖旁嗣牛头山法脉。四祖把衣钵给了五祖弘忍,但座下还有其他开悟的弟子。

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与人为师?因为他在说法讲经给别人听。

见后为什么不与人为师?因为他已经悟道了,知道没有佛法才是佛法,知道了开口即失。

 

前段时间看电视, 好像是北京台, 记得不是太清楚, 有一个中学生比赛的节目。 其中有一个单元是找相同词。

比方说,第一个图片是海绵,第二个图片是海关,第三个图片是一本书叫《老人与海》,第四个图片是海马。

这个相同词当然就是海。

读经参公案道理是一样的。

所有的经典, 公案, 它们的相同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都是在围绕这个核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