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竹林精舍之 切忌是非
文章来源: 孔雀羽2021-07-07 23:41:56

前两天上网看新闻。

有一则说, 北大毕业高材生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来到北京龙泉寺出家。 作者的言语中, 充满惋惜和不平, 认为柳先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没有回馈国家社会。

我读了以后, 哭笑不得。难道只有文盲才可以出家吗?

人们可能是受电视电影的影响, 以为只有那些走投无路, 快要饿死街头, 愚昧无知的人, 才会投身佛门。我告诉你,佛陀是太子出家,西天二十八祖, 也多有王子出家, 比如达摩祖师。

我有六位先我而悟的师兄, 每一位都受过高等教育。与有半师之谊的这位师兄, 更是货真价实的博士, 现在是一寺住持, 教化一方。

我本人, 比师兄差一点, 硕士毕业。

 

佛教, 与其说是一门宗教, 不如说是一门哲学。释迦摩尼, 与其说是佛, 不如说是一位老师。佛陀教的, 是宇宙最根本的真理。这个真理, 我们叫它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礼拜佛陀, 决不是盲目的迷信崇拜, 而是弟子对师长发自内心的尊敬。 就像学物理的, 崇拜爱因斯坦, 学音乐的, 崇拜贝多芬。

除了佛陀是自学成才以外, 后世弟子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悟的。

有时我想,两千六百年前, 在菩提树下, 没有任何前人的教导开示, 佛陀是如何自己悟出来这个宇宙的根本真理的?

不可思议!

 

河中南际山僧一禅师,

僧问:“幸获亲近,乞师指示。”

师曰:“我若指示,即屈著汝。”

曰:“教学人作么生即是?”

师曰:“切忌是非。”

呵呵,僧一禅师说,我如果指示你,给你说法开示,就是害了你。学僧听不懂,还是求指示。僧一禅师只好勉为其难地说了四个字。哪四个字?离开两边。是非就是两边啊。

 

问:“如何是衲僧气息?”

师曰:“还曾薰著汝也无?”(薰不着啊,因为不相妨)

问:“同类即不问,如何是异类?”

师曰:“要头斫将去!”(你可以把我的头砍去,绝不答如何是这样的问题)

问:“如何是法身主?”

师曰:“不过来。”(没有)

问:“如何是毗卢师?”

师曰:“不超越。”(没有)

 

僧一禅师说了半天还是四个字:“切忌是非。”

这个真的是正合我心。我其实很怕是非。我是也不要, 非也不要, 没事打打字, 吃吃饭, 逛逛街, 睡睡觉。既不要名,也不图利。哪天一撂笔,连孔雀羽这个马甲也不要了,从此江湖只有哥的传说。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庐山栖贤怀祐禅师,泉州人也。

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事?”

师曰:“万古千秋。”

曰:“恁么则成绝嗣去也。”

师曰:“踌躇欲与谁。”

 

同样是问如何是这样的问题,怀祐禅师的回答就不同。“万古千秋。”是无生无死的意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不正是无生无死么?怀祐禅师的回答就如同阿飞的剑,没有任何的花架子,就一个字,快!比风还快!一剑就隔断咽喉。

“踌躇欲与谁。”什么意思呢?空负绝世武功,可惜金鳞难遇。

 

问:“自远趋风,请师激发。”

师曰:“他不凭时。”(自性恒在,无需激发)

曰:“请师凭时。”

师曰:“我亦不换。”

问:“如何是法法无差?”

师曰:“雪上更加霜。”

上堂:“若会此个事,无有下口处。”

 

 

已经告诉你无生无死了,偏偏还要请师激发。无生无死了,就已经解脱了,还有什么需要激发?还要激发什么?莫非还要激发成有生有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