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天山(二)新疆的茶
文章来源: snowandlotus2021-08-23 15:32:54

新疆人爱喝的茶叫茯砖茶,也叫茯茶或砖茶,属于黑茶的一种,是湖南产的,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全发酵,最后压制成黑褐或黄褐色的砖块的形状,用牛皮纸包装起来,看着就像块砖,闻起来有黄花的清香,泡出的茶水是红黄色的,味道醇厚,也经煮。

 

砖形的茯茶最早在咸阳制作,据说咸阳的水质与气候最适合茯茶的生产。早在唐朝时,以茶治边的政策让湖南的茶叶进入西域,很快就受到不习惯吃蔬菜的各族牧民们喜爱,愿意以马匹做交换。当时都是散茶,路途遥远,以咸阳为中转站。为了省空间、便于运输,茶商们逐渐地在咸阳将茶叶加工包装成不同的形状,最后固定为砖形,利润也随之增大,而湖南作为原料产地利润并不多。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湖南方面曾试着自己加工,没有成功,五十年代时终于克服了制茶中发花的“水土不服”难关,成了。为了节省原料运输成本等原因,咸阳的茯茶厂南迁到湖南,从此,新疆人桌上的茶就都直接来自湖南。

 

茯茶对新疆肉多油大的饮食很有解腻的效果,据说能降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我没见过相关的科学数据,不过按新疆人惊人的食肉量,这茶应该有用,否则这类慢性病人肯定更多,而且吃完大块的肉,喝些砖茶,也确实感觉舒服。新疆人都是肉食动物,什么烤肉啦、抓饭啦、清炖羊肉啦、熏马肉啦,等等,实在香,大快朵颐的时候常常看不见旁边的盘子里还有菜,然后,嗯,就饱啦,菜也就吃不成了,只好尴尬地笑笑,互相安慰道:喝茶吧,能降三高。即便吃了菜,也总有人会提醒一句:哎,你的茶还没喝。茶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的念想,也承载着馋虫们虔诚的厚望。

 

茯茶是粗放的大碗茶风格,茶叶、茶梗横七竖八地泡在结实的大碗里,是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相匹配的那种豪爽粗犷的畅饮,茶香只是捎带着闻一下,顾不上细细地去感受便一饮而尽。它的价格很便宜,可以用个烧水壶放在火上一直加水烧着,没什么讲究,跟高级不沾边,跟高雅精致的茶室格格不入。年轻时崇尚小资,隔上一段时间,只要钱包允许,在连着几天的大块肉、大碗茶之后,就喜欢约上几个人,商量好那天不吃肉,到装修考究的茶室里花上大几十元去喝那一杯高端茶。精致的杯子、矜持地慢饮,文人的说法叫“品”,要的就是那种情调与氛围。

 

出国后,落脚的地方华人少,喝茶曾一度是件奢侈的事,肉也吃得少多了,再加上老有科普小文章强调每天八杯水,于是就习惯了喝白水,后来有了茶叶也只放在架子上,想不起来喝。那些绿茶白茶之类的保质期都短,为了不浪费,连大红袍在内,不管高级不高级的,统统都被我用来煮茶叶蛋。不过,一直都没见着茯砖,渐渐地就忘记还有这种茶了。

 

让我想起茯茶是缘于公司的一次活动,有提供英国奶茶,很多人都凑在那享用。我好奇地尝了一口,额、额、呃,居然是甜的!端着杯子含着奶茶,想了半天该不该咽下去。印度同事很奇怪地看着我,说这茶很正宗,奶茶天经地义就该是甜的。哦,明白了,原来英国人的奶茶是印度味的。新疆的奶茶里没有糖,要放一丁点盐,稍带点咸味,用的是茯茶。

 

这让我意识到已经有好些年没喝过曾经喜爱的奶茶了,开始犯馋。一样样地试遍了我能找到的各种茶叶,试验的结论是红茶比绿茶好些,黑茶最像,上网查了一下,果然茯茶是黑茶,于是家里的普洱就被我专门留用来烧奶茶。后来回新疆时特意买了两包砖茶,挑了大包装,心满意足地带着微笑离开了商店,憧憬着有正宗奶茶喝的美好日子。等到装箱打包时突然反应过来:这可真叫“砖”茶呀,太沉了,像砖一样,那么一小块儿就有一公斤重!肯定不能放在行李箱里,我欲哭无泪地装进了背包,名副其实地“扛”了回来。

 

好在茶叶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又开始犯愁牛奶。新疆的牛奶香啊!最香的是种牛场直接运来的没加工过的那种,烧开后,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奶香味,碗里浮起厚厚的一层奶皮,闻着、嚼着、喝着,似乎生活的温馨与柔情都融在其中。用这种牛奶调制的咖啡喝起来让人欲罢不能,除了在意大利,其它地方的咖啡怎么喝都不是味儿,以至于出国后喝咖啡的次数反倒还没在新疆时多。

 

随着新疆工业化的进程,这种原始牛奶基本上见不到了,现在能买到的最好的牛奶品牌是呼图壁县的“西域春”,虽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却也比我在这边买的香多了。唉,只好再退一个档次,就Costco或Whole Foods的全脂奶吧。就这样,终于有了勉强算是正宗的奶茶,那两块辛辛苦苦扛来的茶砖被我悉心收进冰箱里储藏起来,尽管听人说没这个必要。

 

曾经想过为什么新疆的奶茶是咸的,而印度则是甜的?我猜可能是肉量的原因,吃那么多的肉、油又大,还真是咸奶茶更舒服、顺畅、清爽。令我开心的是娃也喜欢,也知道吃完大块的羊肉最好喝一点儿。呼儿嘿呦,新疆版的奶茶有继承人了。

 

在异乡,天凉的时候,时不时地来碗用茯茶烧的大碗茶与奶茶,闻着房间里飘散的茶香与奶香,回味家乡的味道。

 

2021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