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国过年的美食,伦敦的牛肉面、美术馆和水儿的剧
文章来源: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2024-03-03 06:25:24

年轻的时候,我们单纯的享受食物之美味,不用考虑体重、健康,也视而不见为我们准备食物的父母那殷切的眼光,这实在是吃就能承载的‘美食之轻’啊。

可是,中国人对吃的在意,远超出美食本身。我们的父辈大多对饥饿还有着切身的记忆,以解决温饱问题作为中国社会的追求-那个时代并不遥远。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仍然极大的体现在吃上,父母对远行的游子,要把行李箱塞满了吃的才觉心安。那份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要不要,甚至不管是不是对健康有益而硬塞的父母之心情,该称之为‘美食之重’吧。

腊肉,是湖南过年的主要特色食品。以前夏天回去的时候,家里人会把春节的腊肉在冰箱里冻着,留待我们回去再拿出来:化冻、晒干水分、小块真空包装,再放入我们的行李箱。对于仍然在肆意享受美食的年龄的我,新鲜食材的魅力远超那些储存过久的食品。推崇美食之轻的我,更是拒绝屈从美食背后的意义,不要去背着我不喜欢的食品漂洋过海,必定是一次次的伤了老父母的心。

现如今,年岁渐长,选择食物自然是不能仅仅考虑口感了。要考虑热量、脂肪种类和含量、各种成分对身体各器官的影响,、、、为此要放弃许多的美食享受。独独拒绝放弃的,是对美食之轻的推崇。食物于我,仍然是单纯的。不会因为要照顾某人的心情而多吃一口,即使那某人是我的老母亲;但可以为我自己健康的考虑少吃一口。

现如今,已能体谅父母当年的心情的我,深深的感恩,却拒绝愧疚:我不能以我现在的认知来要求那时候的我;何况即使以我现在的认知,除了感恩外,我还是要拒绝吃之外的美食之重的。我也不以我的认知来要求父母,如果美食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我唯有以心领受和感恩。

我对美食之轻的推崇,因着为人儿女要顽强抵抗那份美食之重,就被愈发的发扬光大了。可是,不能否认,美食之重,是在做父母的血液中的。到我有了孩子,内心里,也与父辈一样,孩子能吃好就满心欢喜。只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去承受这份美食之重。

孩子长大,离家独立生活了,妈妈做的菜,是回家路上一心的期盼。还在上大学的水儿,偶尔周末回家享受妈妈做的美食,也欢天喜地的提走几大盒‘预制菜’。我呢,对毫无顾忌的拿出饭盒‘勒索’的孩子,感恩他能没有心理负担的享受美食之轻,因此无论多忙,必定精心烹制,把饭盒装满。孩子爸偶尔心疼我太累,也会嘀咕这儿子太幸福,却不知道我只是在防范于未然,希望避免在孩子不再需要的时候失落或强加于他。

给山儿的预制菜,也一直供到他有了自己的家。现在,我会问清楚要不要再做,绝不再硬塞。如果我太忙,我会明确告诉回家来的他,‘没时间给你做饭’。我想,我是不是可以得意一下,宣称我已成功走出从拒绝来自父母的美食之重,到把美食之重强加于孩子的循环?

接下来,就是单纯吃货的美食之轻了。

老家的腊肉,都是在过年前一个多月屠宰、腌制猪肉,然后小火慢慢熏制。腊肉的品质,一是取决于肉本身的品质,土猪肉才是上乘;其二是熏制的方法,木柴火,慢慢熏是关键。到春节的时候,腊肉就刚刚好。有不少亲戚朋友会给我腊肉,但我只带了堂嫂家的,因为知道她是自己喂的土猪、自己家火塘熏制的。看看这肉的颜色,就知道这品质的上乘了。

腊肉的做法,可以蒸、兼或炒。一个朋友用我带回来的腊肉蒸饭,看着也很香。我还是喜欢煎炒:把腊肉切成薄片,把带肥肉的直接放锅里煎,出油了再放比较瘦的。到肥肉的油基本煎出来了,瘦肉也煎香了,把油倒出来,只留一点在锅里,然后倒入青蒜/葱、姜片、辣椒、胡萝卜等,翻炒、最后出锅前加点醋就行,其他调味品都用不着了。没有成品菜的照片,放一张家里过年的时候小妹准备的配料盘吧,那颜色鲜艳的新鲜配菜,脑补一下成品菜,哈哈哈。

预制菜的流行 - ‘菲儿天地’还有其他几位博主都写过预制菜,这回回家过年才发现其流行之广。老家的预制菜不是网上订购的,而是邻里之间有做这个生意的,就直接在微信群中预约,上人家里去取。妹妹有从她朋友那里买了梅菜扣肉、炖猪蹄和香辣鸡爪,拿回家只要或蒸或煮,或者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

说实在的,也许这些菜比自己做的口感还是差一些,估计也不可能是土猪肉,但卖相和味道还是不错的。因为是邻里预定的,不至于是冰冻了多久的“僵尸肉”。更主要的,这些耗时长的菜,能直接购买,省了很多家庭主妇/主夫的节假日埋头厨房的时间,也算是为享受‘美食之轻’提供了方便吧。

我也把我给水儿带的菜称为‘预制菜’呢。昨天就给他带上了盐水鸭、蒸排骨和家常煎闷鸡块。这两年下来,最受欢迎的还是这个鸡块(下图右下),我的博客中记载了做法;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527/202204/15181.html

这次从国内带了一箱子腊肉,说老实话,不应该,这是违规的。从英国出海关的时候,还真看到有人被叫到一边开箱检查,我们侥幸躲过。除了腊肉,带了一些芝麻,那天看见尘凡无忧博主介绍的“玫瑰饼香满屋”。我没有玫瑰膏,就用黄油、面粉做点油酥,加上芝麻代替玫瑰馅,做了几块酥饼。这是我第一次做酥饼,因为西方的配方都是大量黄油,让我望而却步。无忧这个用的植物油,心理上感觉能接受一点。第一次做,没想到大获成功,谢谢无忧把步骤写得这么详细。

好久没去伦敦了,昨天特意进城去看水儿的舞台剧:两个月的课余时间,这帮喜欢话剧的大学生,排出了一台两个小时的剧,在这个课外活动周连续演出了三个晚上场,周六下午是最后一场。剧的名字叫“The Doctor in Wonderland”,他们把两个经典剧融合起来:“Doctor Who”和“Alice in Wonderland”,创作了一个既有丰富想象力又充满讽刺的Quirky版本。从演出、音乐、灯光、声效、舞台布置、到道具,都堪称专业。昨天水儿的几个小学、中学朋友还特地从外地赶来给他捧场了。上两张剧照吧:

水儿大学的位置的确好,那条街(下图)右边V&A艺术博物馆,左边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再过去就是他们校园了。

伦敦的兰州拉面 - 对了,不能忘了这个。在看他们演出前,我们先去吃了一碗老惦记的牛肉面。给来伦敦玩的朋友强力推荐,那家店面不大的‘正宗兰州拉面’馆,在伦敦市中心,很多年了。我昨天点的(我一贯点的)是牛腩刀削汤面,现削的面劲道、牛腩入口即化,关键是汤很鲜且清淡,吃完没有口里发涩的‘调料后遗症’,应该是得益于他们客流量大。

地址没有,但就在`Leicester Square,从这个地铁站的第四个出口(Exit4)出来,面对的就是这家店,它的对面是一家醒目的的Angus Steakhouse。

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老朋友” - 在看水儿演出前我们还赶着去了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早晨还下着雨,等我们在牛肉面馆吃完午饭出来,太阳出来了:

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惦着去会会两个“老朋友”:一个是那幅我喜欢的George Stubbs (1724-1806)在1762年画的那匹著名的赛马,还有就是莫奈那幅有日本桥的睡莲画(1899)。我上次去的时候这两幅画都被借出去了,今天总算都在家。

我直奔这匹马而去:

近景图没拍好,借一张网图吧:

在去伦敦的火车上,想着这幅赛马画,脑海里尽是原野上奔驰的骏马,让人感受到的是自由、独立之精神,奔放的豪情。再静静的站立在这幅画前,在欣赏画的力量美的时候,也看见马眼中的忧伤,也许这匹贵族拥有的阿拉伯种马也对自由心向往之? 

Claude Monet (1840-1926)的睡莲画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昨天下面这两幅并排放在一起:

那幅日本桥的一直是我的最爱,可当我昨天站在那幅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吉维尼画作前,我又被那光影和色彩深深吸引了,正如画旁边那经典句子所描述的“producing the effect of an endless whole, of a watery surface with no horizon and no shore”(我大概翻译一下:‘产生那种无边界的整体感,没有地平线、没有岸边的水面效果’)。与这幅相比,那幅日本桥的似乎是相对平淡?可我转头再看那幅,却又看见那些密密的睡莲中跳跃出来的色彩、、、我就如此在两幅画之间消磨了很长一段时间。

赛马眼中的这份忧伤,是画家捕捉到的,还是观众如我的解读?不约而同,在睡莲画前,我有同样的感叹。新的光影、新的色彩,不断的从远近不同的端详中显现出来,不由得想,这是画家一点点精心设计的,还是大笔一挥随意撒上去的?

这也就是名作永久的魅力所在吧,像我这样的画作门外妇,也会一次次地回访,像拜会一个睿智的老朋友,从不厌倦跟他/她的交流。

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这一篇大杂烩的博文写的是什么了。抱歉,因为没时间分篇写,就把想着要记录一下的都放上来了。谢谢网友来访,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