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与歧视(十二)卢刚的千秋功过
文章来源: 深度思考2022-05-07 14:29:51

卢刚1991年出事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当年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国媒体同声谴责,讨论如何加强心理教育。后来出国了,发现大家的评价还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比方说未名论坛的Faculty版,大约七八年前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版上的几个著名ID,都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们不但没有为枉死的同行兔死狐悲,评论的风向反而站在卢刚一边。2007年上映的大陆出生的华人导演拍的《暗物质》也颇有为卢刚翻案的意味。那么从现在的世界出发,怎么看这件事呢?

看了卢刚留下来的文字的人,都会为他优美的英语和就冷峻的叙述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坚定的认为自己代表正义,被一帮恶人逼到墙角,而不得不出手。毫无疑问卢刚的心灵是有一定的问题的,他的行为给自己和以他为自豪的的家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同时受害人都是冤魂:从校长的秘书(跟卢刚的生活根本没有交集),到山林华(受老师宠爱),都没有刻意欺负他。(除了他那个导师做的确实有些过分­——如果相信卢刚所陈述的“事实”的话。)如果说有什么罪恶,那也是这个博士生培养系统(我在本系列中写过两篇博文详述“奴隶制”);而卢刚错误的将人和系统的矛盾,变成了人和人的仇恨。但是他的行为对华人群体的影响是什么呢?有人说,导致社会负面观感,不利于华人的生存。也有人对他表示赞赏,理由是“以后大学教授如果欺负中国留学生,就得考虑后果;欺负华人可能是有风险的。”

华人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至少自己认为是不公正的,如卢刚的导师对他的作为),应该怎么样反应才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呢?是示强还是示弱呢?华人政客Andrew Yang说,“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要做的更好才能得到主流的接纳。”这是典型的示弱。卢刚说,“只有一个东西能让平时只看到鼻孔的人对你求情,那就是。。。”这就是示强。老一代的华人碰到问题,会示弱,想办法以低姿态“融入”一个叫“主流社会”的东西。新一代的,有少数会下意识的示强:鱼死网破,谁不会呢?!

卢刚是大陆来的,这一点在美国港台华人办的刊物中的评论尤其强调。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但是那是在大陆的系统问题,不是这些“自由社会”的。港台华人希望跟大陆“野蛮人”划清界限,不要影响他们更好的以示弱的方式融入主流社会。港台老一代移民为大陆人败坏华人名誉是伤透了脑筋!不过大陆人多,源源不断的来的都是大陆人。真是没有办法啊!其实大陆来的华人,很多也是自己示弱的,这些人都会觉得卢刚给华人丢脸了,抹黑了华人温良恭俭让的“模范移民”形象。

虽然华人大多数是弱小的,但未必大家都希望直接“示弱”。很多新移民,都特别希望别的华人示强,这样“主流社会”就不敢欺负华人。在美国,华人里面敢“挥刀向更强者”的是很少的。很多在国内欺行霸市的,来了美国就缩回去了。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卢刚,黄谷阳这样的敢于跟上司你死我活,“为华人争光”的典型,是越多越好。

以前美国社会本来是没有华人的一席之地的:大家先是修铁路,然后在中餐馆和洗衣店里匍匐着。后来,意识形态,语言,习惯跟西方社会更接近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一代民国的或者港台华人登陆了。他们慢慢的积累着社会对华人的认同和接纳;多年惨淡经营后,建立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让新来的人可以在避风挡雨。在这个框架下,华人的形象是小心翼翼的良民,只管埋头干活,任劳任怨。“百人会”就是他们的代表性组织。

然后毛主席教育的大陆人来了,他们一个个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平等”意识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对于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会有“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山河披锦绣”的冲动。这些人觉得亚裔应该跟其他族裔平等,至少不能做“哑裔”。他们愤怒的发现别的族裔住在别墅里面,而港台老前辈们给华人准备的社会环境居然只是一间茅屋!生气的他们开始发声,从卢刚动手,到新移民上街游行支持Peter Liang警官(Peter Liang事件中,上街的华人绝大多数是大陆新来的,很多都是F1或者J1签证持有者),到租飞机扯横幅支持川普。这下子,他们自豪的向美国社会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其行为等价于把港台前辈好不容易建立的华人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也就是那个茅屋)三下两下给拆了。拆了后怎么办?他们会建一个富丽堂皇的别墅吗?他们自己大概也没想过!港台的前辈们老了,人数又太少,战战兢兢的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新面孔在美国横冲直撞,不知道他们会给未来带来什么。

如果这些人能靠示强建立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让大家都住到别墅里面去,大约港台的前辈们也是高兴的。但是他们行吗?天知道!总之,在向社会发声的基本框架下,卢刚的悲剧性的形象,在华人新移民群体里面,慢慢的变得不再是100%负面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