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无为是最大化减少消耗
文章来源: 蓬荜生辉的友人2022-12-13 04:44:44

道家主张无为,但是“无为”这两个字不好理解。我们很多人把它误解为“不作为”,那么道家的无为到底怎么去理解呢?如果我换一句话来表达,可能很多人就会一下子明白了。所谓的无为,就是最大化地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甚至是没有能量消耗,去应对事物的变化,去做事情。这才叫做无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水是顺势而为的,之所以它顺势而为,就是在最大化地降低自己能量的损耗。我们看长江、黄河,甚至一些小溪流,它都是弯弯曲曲的,蜿蜒曲折向前的。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距离最短,为什么除了人工河以外,所以自然形成的河流都是弯曲的,都没有取直线呢?就是为了降低自身能量的损耗!

庄子文中讲到这个风也是这样。风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一指可胜我,一鳅亦可胜我,然而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之。这就是众小不胜。它不会在这些小的障碍上去计较和纠缠的。它会有效地规避这些能量的损耗,只有最大化地降低自身能量的损耗,才能够一马平川,势如破竹,扫退残星与晓月。

水是接近于道的,风也是接近于道的,唯道集虚,越是无形的越接近于道。在《淮南子》里明确地指出“光为道之子,水为道之孙”指出了光更接近于道,它比水和风还要接近于道。比如说夜晚我们能够肉眼观测的这种闪电,它的路线穿过大气层穿过云层的时候,也不是取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依然走的是曲线。这也是天机在动。它在穿过大气层穿过云层的时候,是选择能量最低消耗的方式去运行,这绝不是计算得来的,它就是天机在动。

这种选择最低能量消耗的路线,庄子把它叫做“虚与委蛇同其波”形成的是一种委蛇之术。再比如说一些种子,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哪怕把它丢在石缝里,它也能够夹缝中求生存。它生长的路线,成长的轨迹,都是按照最低能量消耗的方式在运行的。我们人也是这样,要选择那种能量最低的运行方式,才能够保存自身的实力,才能够厚积薄发。

庄子《让王》片讲到颜阖。颜阖是一位隐士,鲁国的国君听说颜阖是一位有道之人,然后就使人以币先焉,派人先行送去一些财物,颜阖自对之。颜阖说恐怕你们是搞错了,必定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你们还是回去仔细核对一下,免得鲁君怪罪你们。使者听了也很有道理,又回去确认一下,确认回来再来找颜阖,颜阖已经搬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这种气场,受到了干扰。他要从这个地方撤退,就是为了减少这种喧嚣和打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

熊宜僚,陆沉者也。是隐于红尘之中的人,他住在楚国的时候,深居简出。几乎没有人认识他,可是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楚国,还就住在他家的隔壁,孔子此行的目的,就是向楚王推荐隐士熊宜僚。熊宜僚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也是连夜搬了家,这些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以最大化地减少自己能量消耗为前提的,这样才叫做无为。

列子之齐,中道而返。列子到齐国去,半途就折回来了,而且非常地惊恐,伯昏瞀人问他:何惊焉?他说:齐国我不能去,那个地方认识我的人太多了,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我去吃个早点,街上有世家卖浆的人家,其中有五家都认识我,所以我感觉到惊慌。做小生意的人都是这样,而况齐国之主呢?何况齐国的国君呢?他如果知道我来到了齐国,一定十任我以命,效我以公。让我去处理那些头疼的伤脑筋的事情,我才不去干呢。

这就是虚与委蛇同其波。不怕障碍多,就怕太喧嚣。如果发现这个地方磁场(或气场)不对。会消耗自己的能量,那就要及时撤退,你才能够形成一种势。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在没有形成这个“势”之前,任何的消耗都是不值得的。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12月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