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看似人为,实则天意
文章来源: 蓬荜生辉的友人2022-12-02 05:37:24


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算数的。正向的语言正向的事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负面的语言,负面的事情首先会伤害到自己,包括我们的念头。有的人可以把这个念头发出去的,而有的人他的念头是发不出去的。为什么有的人的念头发不出去,那么就是他自身的能量基础比较低,所以庄子指出要“以德为循”,是以人的身心合一作为分水岭的,如果你做不到身心合一,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只能影响到自己,无法感应外物。

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里面的“德”还是指的天性,指的是身心合一,安时而处顺就是做到内外合一,内心能够做到自然平和,也能够顺应外界的自然平和,这叫做安时而处顺。

庄子《人间世》篇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寓言故事,一个姓石的木匠,在山中看到一棵大的栎树,他的弟子在树下看不够,但是这个木匠径直赶路,根本都不愿意为之留步,他的弟子紧追上去说:自我之斧斤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树。先生你为什么连脚步都不停下来呢?姓石的木匠说:别看了,那就是一堆散木而已,因为这棵栎树是无材可用,所以能够尽享天年。

回到家里以后,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栎树对他说“若与予皆物也,奈何相物也?”我作为栎树和你作为人,都是物质的表象而已,你为何根据物质的表象来评价我呢?姓石的木匠醒来以后又把这个梦境说给了他的弟子听,他的弟子说,既然这棵大树是因为无用才能够尽享天年,他又为什么要作为社树呢?姓石的木匠马上说:密!闭嘴,不要说话。

彼亦直寄也。我们看到的一切只是他那个无形的永恒的生命在这个世间的显化而已,都是顺带的,这叫“直寄也”。“直”表达的就是“顺带”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姓石的木匠,随口说的一句话就会引起感应,引起回应,从姓石的木匠和他弟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姓石的木匠也是一个极其有道根的人,否则他说的话也感应不了大树。大树也不会在梦里和他对话,所以说,不经意间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算数的。

我们可能对这个生命的永恒无法理解。庄子说“物物者非物,物出者不得先物”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的根本,并不是我们有形的形体的延伸和延续,我们生命的根本一定是来自无形的。有形的一切,哪怕你经历了万万代,宗师可以向前无限的推,推到天地,推到宇宙以外,还是要有一个无形的存在,所以这个无形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包括这个时间的尺度,生命的尺度都是因人而异的。

庄子《逍遥游》篇讲到“小年不及大年”所谓的“年”,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年的概念略有不同。庄子讲的小年和大年,就是指的时间的尺度,指的是我们的心理时间。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感觉到一个月或者一年,转眼之间就过去了。有的人会感觉到是度日如年。如果我们能够身心脱落,那是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的,所以庄子说“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我们的心理时间尺度是可以变化的,而外在的时间尺度是不变的,外在的时间尺度,都是按照日月之行来作为衡量标准的。

我们要追求自己内心的那种时间尺度,而不要试图改变外在的时间尺度,只要你能够做到身心脱落,你的生命就进入了永恒。“圣人偃然体逝而终”真正得道的圣人在他羽化的时候,他是处于那种无我的状态的,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在那无形的永恒的时间尺度中,依然可以去感应和运化一切的。

外在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都是以日月为参照的,这是一种天钧的力量,所有我们感官能够认知的东西,看似人为,实则是天意,因此不必多虑,不值得去多虑,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的那种心理时间的尺度。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12月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