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影星-- 他们的旧貌新颜(97) 陈佩斯
文章来源: 水沫2007-02-10 13:15:10
陈佩斯

陈佩斯的笑星形像可谓深入人心,或许是喜剧的力量,和其它八十年代的男星相比,他变化较小,似乎一直都保持着原来那个形像。陈佩斯的小品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但他其实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还作为八十年代男星代表之一上了“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的名单。



我非常喜欢上面这张照片,那时的陈佩斯眼神清澈还透着稚气,父子俩温馨的对视、极其相似的侧面,处处流露出父子情深。

陈佩斯八十年代出演了一系列喜剧作品。

《瞧这一家子》


《少爷的磨难》


《二子开店》


《夕照街》


陈佩斯1988年因为《京都球侠》获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自1984以来,陈佩斯在中央台春节晚会上相继表演小品《吃面条》(1984)、《拍电影》(1985)、《卖羊肉串》(1986)、《狗娃与黑妞》(1988)、《胡椒面》(1989)、《主角与配角》(1990)、《警察与小偷》(1991)、《姐夫与小舅子》(1992)、《大变活人》(1994)、《幽默体育》(1997)、《王爷邮差》(1998)等。




2005年,中国电影评选百年百位优秀演员,陈佩斯获选。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演员名单 。(分时期以姓氏笔画为序)
(1905--1949):35人
上官云珠、于洋、于蓝、王美人、王丹凤、冯喆、田方、白杨、石挥、刘琼、孙道临、阮玲玉、吴茵、吴楚帆、张平、张瑞芳、李纬、陈强、周璇、金山、金焰、胡蝶、赵丹、项堃、秦怡、袁牧之、陶金、黄宗英、舒适、舒绣文、谢添、蓝马、鲍芳、黎莉莉、魏鹤龄

(1949--1976):34人
于是之、王心刚、王玉梅、王晓棠、王馥莉、卢燕、归亚蕾、田华、仲星火、刘晓庆、成龙、张良、张瑜、张艾嘉、李小龙、李仁堂、李默然、杨在葆、周润发、庞学勤、林青霞、郎雄、柯俊雄、祝希娟、赵子岳、赵丽蓉、唐国强、夏梦、秦汉、郭振清、陶玉玲、崔嵬、谢芳、潘虹

(1976--2004):31人
王志文、王铁成、宁静、刘佩琦、刘德华、吕丽萍、巩俐、朱旭、宋春丽、张丰毅、张国荣、张曼玉、李连杰、李保田、李雪健、陈冲、陈佩斯、陈宝国、陈道明、周星驰、郑振瑶、姜文、奚美娟、梁家辉、梁朝伟、梅艳芳、章子怡、斯琴高娃、葛优、蒋雯丽、濮存昕

 

 

 

 

在普通人眼里,香车豪宅是属于演艺圈的生活法则,但陈佩斯是个例外,他穿著十多年前买的衣服,开著买了6年的桑塔纳,在山上一住就是近二十年,他也因此被很多圈里人视为另类。

他生活中不仅不搞笑,而且性格甚至还有些像《托儿》里的“一根筋”,只要是他认准的事,谁也别想改变,他会因为版权跟央视打官司;他会在年三十的夜里把一个智障儿童送回家;他会冒著可能无法上演的后果花几年时间写出了《阳台》,或许正是因为他对民生问题的切肤之痛,才有了“陈佩斯舞台喜剧三部曲”的成功。1月19日至24日,新版《托儿》将在海淀剧院做贺岁演出,昨天,记者在排练场见到了陈佩斯,谈到他的喜剧作品就不能回避民生问题,而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又源于他一直以来“非演艺圈”的生活方式。

陈佩斯说,“其实我的生活很简单,只是观众把我放到了一个虚高的位置上,一个人面临的经济负担无非是两种,钱太多了,或钱太少,而我是刚刚好,衣食无忧是最快乐的。”

招牌动作和表情:)



和郭凯敏在一起,难得一见的严肃样子。


陈佩斯简介

原籍河北宁晋,陈佩斯1954年出生于北京,其父陈强是国内无人不知的电影演员。文革时期,陈强受到揪斗,佩斯只上了六年学就随父母去新疆“插队”了。从小在电影厂耳熏目染,佩斯想当演员,由于陈强的关系无人敢要,最终八一厂的田华老师收留了他,从《万水千山》的匪兵乙开始演起。进入八十年代,陈佩斯的一系列作品取得了成功,《夕照街》、《少爷的磨难》、《京都球侠》、《爷俩开歌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观众对陈佩斯的喜爱,正是从他演的喜剧开始,而春节电视晚会上的喜剧小品则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几年中,陈佩斯又开了海南喜剧影视公司,拍摄了《临时爸爸》、《编外丈夫》、《赚它一千万》、《孝子贤孙伺候著》等影片,收到了较好的票房效果。尽管陈佩斯现在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观众,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其喜剧为一种闹剧。陈佩斯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有的银幕魅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观众对这位光头影星给予了莫大的支持,爱护。陈佩斯经历了自己创作的三个阶段: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和父亲一同出演喜剧但无特定形象;光头固定形象,从而完成了所饰人物的风格化和系列化。陈佩斯认为中国的喜剧电影一直是一个较为荒芜的领域,陈佩斯的喜剧创作较为帖近生活,整体风格更加成熟和完整。

曾主演《瞧这一家子》(1979)、《法庭内外》(1980)、《夕照街》(1982)、《出门挣钱的人》(1983)、《父与子》(1985)、《少爷的磨难》(1986)、
《京都球侠》(1987)、《二子开店》(1985)、《傻昌经理》(1988)、《父子老爷车》(1990)、《爷俩开歌厅》(1991)、《临时爸爸》(1992)、《赚它一
千万》(1992)、《编外丈夫》(1993)、《孝子贤孙侍候著》(1993)、《太后吉祥》(1995)、《好汉三条半》(1998)等21部故事片。

主要参加了《考场》(1981)、《无事生非》(1983)、《火种》(1984)、《狼穴》(1984)、《敏的故事》(1985)、《四重奏》(1986)、《马路边》(1986)、
《火火寻宝记》(1986)、《夫妻奏鸣曲》(1990)、《飞来横祸》(1994)、《为了新生活前进》(1996)、《同喜同喜》(1997)、《扬州八怪》(1998)等
13部电视剧的制作和演出。



[照片和资料取材于网络,水影搜集整理编辑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