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三):当学霸碰上学霸
文章来源: 硅谷居士2024-01-01 08:03:40

我们那时的初中,只有六个班;每个年级两个班。1987年入学时,学校按照入学成绩排名分配班级:排名单数的在初一甲班,偶数的在初一乙班。我排名第三,就分在甲班,和排名第一的女生学霸同班;班上大约有六十名同学。

初中的老师,约有半数还是民办教师;其余则是正经师范学校毕业的公办教师。初一的班主任是姚老师,应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公办老师。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全校的音乐老师。她上音乐课时,会娴熟地使用全校唯一的一台脚踏风琴。她的音乐课,照例是我初中时期最喜欢的课。

我们初一的历史课,是一个同时教初三数学的数学老师教的。他的数学教学水平非常了得,历史课就不敢恭维了。同样的,植物课是一位教初二语文的老师执教的。由于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挂科现象。跟其他学霸相比,我的优势是:兴趣广泛,每个科目都不太差。比如,在初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里,我是全年级唯一一个每一个科目都过了及格线的学生。在全校大会上,教导主任李老师把我这一“辉煌成绩”单独拿出来表扬,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的历史考试成绩,只有62分。当然,他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估计有点偏爱我吧。

凭着全面发展这一优点,我从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开始,就成功实现了逆袭,成了全年级的第一名,直到初二。

初一教我们历史课的数学老师,倒是传授了我们一个绝招,让我受益终生。他说:入睡前,最好把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在大脑里重新梳理一遍,俗称”放电影“,以加深印象。这招非常好用,大大提高了我的记忆能力。到了高中,我继续优化这个套路,并加上自己的新要素。比如,如果前天晚上梳理时发现某些知识点有些模糊,第二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恶补它们。这也就类似于孔圣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只不过我把“温故”提高到了新高度:当天晚上就“温”。其实,中学的很多科目,考的就是记忆力。仅凭博闻强记这一点,就奠定我学霸的基业。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长项;我的数学成绩尤其出色。初一下学期,我就代表学校去县城参加数学竞赛了。那次进城创造了我人生中很多次第一: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住旅馆,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吃香蕉(虽然是和同学分享一根烂香蕉),第一次借钱。借钱的原因很简单:代表学校去县城参加竞赛的路费和住宿费是学校出的,但是吃饭钱要自费。我当时住在学校,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只有几毛钱。所以就从一个同学那里借了三块多钱;他的父亲在镇上开一个诊所,家道殷实。

到了初二,我失去了学霸的江湖老大地位,因为班上有几个故意留级的上届学霸。

在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非常低,每年的录取规模只有70万左右,仅仅相当于2023年的7%。我们老家的县城高中,在河南省属于二流学校,高考表现自然不敢恭维;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大专院校的比例不到10%。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根本不敢奢望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并进入大学;而通过中考进入中专(师范学校、护士、林业学校等),拿到铁饭碗,就成了绝大部分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

但是,那时的中专是不录取初三复读生的;因此,初二时班上成绩最靠前的几个学生往往选择在初二留级,继续筑牢基础和积累优势,争取初三一战成名进入梦寐以求的中专。

我一到初二,就被四五个这样的往届学霸压制着。当然,我那时候根本也没在乎这些排名,毕竟中考离我还太遥远。因此,整个初二,学校生活平淡无奇。我只记得教导主任李老师教我们数学;另外一个李老师教我们语文。这个语文老师,烟瘾奇大无比;四十五分钟的课讲完,就匆匆茫茫走出教室一阵吞云吐雾。

直到初三,我才重新夺回年级第一的宝座。不过那是后话了。

我初中时最恨的科目是体育。这个本来是男孩子最喜欢的科目,却成了我的噩梦。

整个初中,我的个子都非常矮小;加上天天吃咸菜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严重滞后,真是手无缚鸡之力。因此,体育课上的那些考核项目,比如50米跑、掷铅球、跳远、引体向上等,我是全军覆没。而偏偏体育老师是个坏脾气,当着大家的面无情打击我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学霸。记得有一次考引体向上,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做了三个就败下阵来。

体育老师一脸怒气地训斥说:你就没有一点羞耻心吗?

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后,这位体育老师只给我打了30分。他还特意跑到班主任那里据理力争说:这个学生体育没有及格。三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他没有资格评三好学生!

班主任一脸苦笑:他的学习成绩是全年级的第一名,奖状都已经发下去了。

当年我这个穷学霸,不仅自尊心极强,而且特别谦虚,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初三时,班主任郑老师让我在全校大会上分享我的“独门秘籍”。我诚惶诚恐地低头到了台上,拿出精心准备的稿子,以“葵花宝典”武功那样的极快速度,匆匆念完了稿子,然后如释重负的低头离开了那个讲台。

我再看现在的自己,好为人师,动辄就在同事朋友之间,或者跑到微信群里、文学城网站上,厚着脸皮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完全就是判若两人。如果能够回到初中,我会对当初的自己说:你从小就是一个热心人,应该鼓起勇气,大大方方地把你的绝技分享给别人;毕竟你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学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