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ZOE眼中的斯眉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08-03-16 13:29:23

 


为西藏发生骚乱事从上星期起一直心神不定地追踪着各种媒体。
我为流血受惊受骚扰的大众不尽祈祷中。。。

今天发现香港大公报的最新报道,据当地民众说---“看来‘高原反应’很快就会过去,现在的社会、民心基础,已不是过去那些时候能比的了。”又说目前拉萨局势初步恢复平稳,当地政府完全有能力维护当地的治安和稳定,稍假时日,拉萨将逐步恢复正常。。。我略为放心了。但愿这是真新闻啊。

邮箱里发现礼物!---看日期,正是油墨香犹存的ZOE新作!


题目:老友记,估计是她打算发到博客的文章,事先给我过过目。(结果只改动一个字后就发还给她了。介绍博客名时《DU MARTINI》不是一种名酒,而只是酒的一种,去一个“名”字就行了。)


有不同阶段的朋友乐意写我的过去,这已是第三次,这种感觉确实比较特别----如果你一次次地在别人的眼里看到了自己:当然很感动,有时也会质疑一下:我不记得了呀,我真这样过啊,我有这么好吗。。。由此就感到拘谨。


看到ZOE写我小时候爱去她家的情节了,还真是温馨。

我那时的真实心意,是把去她家当成一种向往和崇尚的,也算爱美心态之一种吧!她家就在淮海电影院隔壁弄堂,正对大门,然后走到底,是二楼的那个新式公寓,格局十分简洁而新颖,同我们家三层楼高的法租界房子很不一样。每次去看到她美丽和善的母亲,才华出众的父亲总那么年轻有魅力,和子女们相处情趣盎然。。。这电影中才能见到的美丽生活的幻影常令我欣羡。小孩子的眼光应该是最真最准的了,印象很好,所以一直记得很清楚。

至于友情的珍贵,那是不容质疑的!我们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中学老同学这样的定义,完全是现在时态的,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这才更加使我感动!



愿情谊常在

-----------------------------------------


老友记

                                                                                                                                                 BY ZOE

 

 

 


“伐木丁丁,鸟鸣嚶嚶;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嚶其鸣矣,求其友声……” 古代诗经里的句子,很好地表达了人们追求友谊的感情。现在流行的博客写作方式,更扩大了现代社会人们交流和共鸣的天地。我和我的老友斯眉,就是通过博客加深了少年时代建立起的友情,酿出了更醇厚的美酒。

 

 

当年,斯眉在我们共同读书的中学里加入了女篮,以她瘦高的身材和清秀的面容,如果那时候有模特公司的话,一定会把她纳入旗下,只要她能够控制住自己灿烂的笑容,因为模特走 T 台时是不露笑脸的。尽管她在球场坐冷板凳的时候居多(出俺洋相嘻嘻!我后来打到区少年队,恢复高考77级考上后当大学篮球队队长,到处打比赛。。。出向明以后的故事ZOE有所不知。。。----斯眉补记),她还是不改爱笑爱闹的脾性。她能把一个篮球玩得滴溜溜转,从一只手的手掌沿着手臂、肩膀、后背滚到另一只手的指尖。在我看来,这是需要很大的本事的。有这帮队员加盟,我们学校的女篮也确实在市级比赛里多次夺魁l。可惜我那时虽然爱好运动,但发育比别的同学慢半拍,还是个小个子,别说参加篮球队,连校跳伞队也嫌我 40 公斤的体重不够磅,怕我在空中被风吹走而不录取我。我唯一能参加的只有童声合唱团,下课后十分艳羡地看着斯眉她们在操场上穿着白色的球衣球裤潇洒地打球。

那时,斯眉常来我家,约我一起去学校上课。她家在我家和学校距离的中间,按理,应该我去约她才是顺路。也许是因为我家阳台上栽种着茂盛的喇叭花,那些极有生机的花和叶片,沿着铁栏杆螺旋式向上攀援,吸引了她爱美的目光,因此不惜为此多绕远路。后来我发现她每次从加拿大回国探亲,总是端着个 DV ,像冲锋枪扫射一样不停地拍摄,把古塔、碧池、大树、花草都一一摄录下来。她拍摄的照片是更把蒙特利尔的雪景、加勒比海滩的风情、冰酒店的冷峻、 Celine Dion 的风姿等等,都收入囊中,并上传至博客,与网友分享。

还记得 1966 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我和斯眉等 5 位同学一起出发赴京“串联”。由于不需要花钱买票,拥挤的火车上人流汹涌,甚至比当今的春运还要 “壮观” 。车门挤不进,身手矫健的我们就从车窗里爬了进去,把行李架当作座位并垂下双腿,引起了行李架底下坐着的男人们的不满。到了在天安门广场,在短发被大风吹拂的瞬间,我在北京工作的外公为我们拍摄了手捧毛主席语录的合影。啃着窝窝头,排队接受天安门城楼上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是那个时代一段难得的经?

还有一段“学工”的经历。我们俩在一艘小小的油船上,共同亲历了几个月的海员生活。在一片茫茫大海中,小小的油船就像一只拖鞋在漫无边际的宇宙里漂浮。我们都晕船了,走路像跳舞,走不了只能躺在船舱里。胃液吐完了,连碧绿的胆汁也呕出来了。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帮助伙房做餐之余,学会了抛缆、打结、洗刷甲板等水手的活计,我甚至还学会了在黄浦江里乘风破浪驾驶快艇。看惯了黄浦江暖洋洋的黄水,我们惊叹渤海湾蓝蓝的海水和岸边的皑皑白雪。经历了大海的惊涛骇浪以后,滚滚长江在我们的脚下就显得非常温柔了。我和斯眉在当时唯一的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下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毕业分配“四个面向”,工矿、农村各奔东西,我和斯眉失去了联系。期间,工作、成婚、生育、恢复高考、再次分配、搬家,人生发生了许多变化。不思量,自难忘,虽然心中牵挂,但无处寻觅。谁知 17 年以后,我居然意外地收到了斯眉的来信。她把这封信寄到偌大一个有几万名职工的轻工业局,把我从茫茫人海里捞了出来。原来她偶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里看到我的身影,那是一场全国性的妇女百科知识竞赛决赛。赛场上我求胜心切,表现得差强人意。想不到中学毕业后从未谋面的她在安徽、另一个男同学在新疆,都看到了这场比赛并清晰地认出了我(要是早知道媒体的魔力如此之大,我那时会在电视里表现得更好一些)。好在我就在轻工业局机关工作,收到这封“上海轻工业局妇联转 XX 收”的来信后,我们很快恢复了通信。倘若我在轻工业局下属 19 个工业公司 400 多个单位里的某一个工厂里工作而没有收到这封珍贵的“寻人启事” ,也许至今都在寻寻觅觅,甚至不知道我俩现在同处在一个地球的东、西两个半球。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有了这第一封信的发端,以后又持续有了贺卡、电子邮件、电子贺卡的来往,然后又有了 MSN 。 我俩时差 12 小时, 在 MSN 上聊天 ,时间互为昼夜,有时候连道数次“再见”都还舍不得下线。于是我建议她开 BLOG 。她开始还犹犹豫豫,一直不鸣,而后一鸣惊人,持续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和照片,于是有了蕴含深厚感情的《念母八记》、《嫂子琳恩二三事》,有了生动活泼的《秋湖翻船记》、《我和她的缘分》等文字,成了博客点击率很高的博主、当地作协会员。她有篇写我俩友情、缘分的文章登上了博客 48 小时最受欢迎榜的第一名。那网站集聚了许多优秀写手,文章动辄有成千上万的点击率,得第一名很是不易。

她就是那样,要么不做,做就要全情投入。包括她的爱情婚姻,她在国外的创业历程,其中的甘苦,非亲历无以置喙。那就让她的博客(名《 DU MARTINI 》,一种酒)展现她的风采吧。我曾经送过她几首小诗,曾经写到“走遍青山人未老,酿成博客酒醇香。” 愿她的博客散发更诱人的芳香,也祈愿我俩友谊的酒更纯,更甜美!



( 2008 年 3 月 15 日)



 

2008.01.28.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