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乞=行骗?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09-02-19 09:58:10


(回国过年之三)








说的是小年夜那天发生的事。 

中午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出门,外边寒风正凛冽。那天可真是寒风凛冽!早就预报有突发性降温了,强寒流南下,估计今天是今冬最冷的一天。出了轻轨站,发现路面上这儿那儿的竟然结了厚厚的冰。这种又阴冷又潮湿的气温,同样是摄氏零下二十度,可比蒙特利尔冬季虽清冽然而明亮的阳光给人的感觉差多了!幸而行路人并不多,街面也十分干净。这就是电视里天天说的繁忙“春运”带来的清静后果,在大城市打工的外地人该赶回家过年了吧!这么想着我缩紧脖颈大步朝前赶路。 

老远地老远地我就见到了这奇怪的人形,用一种急促的动作,是那么快而有规律,身子一下一上,在空旷无人的冷风中不会不引起人注意。走近了看,原来是个穿藏青色外套的中年人,以他微胖的身躯跪倒在地,正不停地在人行道上磕头。

他不停地磕着,很专心很投入,却似乎并不在意身边有没有路人经过。身前,是个半满的塑料罐压着一张写满字的纸;身边,是个直接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只用一床薄被遮着身子的女人。这女的她竟在严寒的天气里直接躺在路上,不知道逗留已多久,就是没病的人这样也会冻出病来!

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我一下子产生了很激动的怜悯之情。停下脚步拉开胸前小包的拉链,找出零钱全数放进塑料罐里。因为充满对这对苦命夫妇的感叹,也许觉得这些零钱还帮不了他们,又从外套口袋取出一张纸币(恕我不说具体数额了吧)交到那中年男人手中。他朝我看一眼,突然就大哭了起来!

这是如此真实诚恳的表情变化,即使原本有点儿怀疑的心思 这时候也应该全部释然了:一定不会做假,假的决不会装得这么出色,这两个人儿,他们是真的遇到疾苦了 !    想离去,我再次拉开小包拉链找到小相机 --- 难得一遇的事,是不是该给他们拍张照?是不是应该留下这一情景?但我随即放弃了这念头,觉得自己太冷酷了---基于他人的疾苦之上才获得这一手资料,我将于心何忍?于是重新把相机放回了小包,驱赶走心中的无奈,紧赶几步---快躲进温暖的楼里去吧!

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如果不是几分钟之后发现自己的相机和钱包都被偷了,我差不多就会忘了这插曲,后来心情慌乱的时候我曾想过:是不是给钱和拉开小包拉链的时候“露富”了被人发现了然后被人跟踪了?求乞与行善,这两件事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在派出所报案的时候同民警说了自己的疑惑,我说如果他们是作了假,那么这简直是对我同情心的一个打击。

回家以后我也同家人们说了,据他们说这种求乞行为是千万不能相信的,如果你施舍了,实际上就是助长了不劳而获。政府现在设立很多救助站,正是为了帮助这些遇到疾苦困难的外乡人,这么冷的天就直接躺在街上,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我还是觉得他们是真的有困难真的痛哭流涕过。

我还是相信自己曾经帮了一对需要帮助的人。



----------------------------------------------

资料:


乞丐本来是依靠人们的爱心生存的一个小小困难群体,是弱势群体。

以乞讨为生的人统称为乞丐,也叫 " 叫花子”,叫化叫化,以叫化之。

过去乞讨称作“化”乞丐的方式以说唱为主,遇到店铺开业或者有人家办喜事,手拿“哈拉把”(牛肩胛骨做成的响器)的“花子”便蜂拥而至。

有喜念歌的,有唱太平歌词的,有数来宝的,办事人不堪其扰,于是就找“看街人”代为设法阻拦,拿出剩菜剩饭和钱打发这帮花子。所以在艺术流派上叫“化” .。




三十年代上海的乞丐,俗称“叫花子”





1947 年,上海街头的残疾乞丐


1946 年,湖南,等待救助的饥民。



喝白开水健康 评论于:2009-02-19 11:10:59 [回复评论]

看的我心惊肉跳的,这社会怎么成怎样?

以前在孟买的时候,满街满地伸手要饭,要钱的,弄的很烦,后来他们当地的,给他们政府反映很多回,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他们的官员说,你们根本不用理会他们,政府盖好了房子,一卡车,一卡车的把他们送到新房那里,但过了几天又都回来了。原因是他们虽然有住的地方,但还得劳动才能挣的食物,那些人养成了懒堕,不愿干活,在街上伸手要钱比干活轻松又来的快。唯一的办法,要求大家对他们视如视而不见。但那些好心的老外们还是愿意给,所以没法控制他们。
我看这一弊病也传到中国了,尤其是大都市。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