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高考1977》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09-04-13 23:54:17




链接: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4&postID=40622

-------------------------------



《高考1977》导演:抚慰心灵的电影不愁票房

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院士现身

《高考·1977》以农场主任“老迟”在广播中宣布考取大学的知青名单作为终结,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昨天被搬到了首映礼的现场。

影片中“老迟”的扮演者孙海英用“老迟”的口气现场广播道:“今年我们三分场的同志们考得不错,值得表扬,下面我把录取名单报一下,报到名字的同志上来跟大家见个面。任仲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熊晓鸽,湖南大学英语系;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徐子望,复旦大学经济系……”被报到名字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曾经参加过影片《高考·1977》所描述的那几场世纪大考的知识青年。

当年倡导恢复高考的第一人查全性院士出现在舞台上,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代表现场当年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说道:“我们的电影里有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很多’, 恢复高考是恢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也许很多人没有我们这样幸运,进入了大学校门,但是请允许我代表所有从那个年代里走过来的人表达我们的一份谢意。查老,谢谢您。”话还没说完,现场所有77届、78届的考生都已热泪盈眶,并且集体向查老鞠躬表达谢意,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高考·1977》试映以来好评不断。然而,这部主旋律色彩浓郁的电影如何走入市场,依然为媒体所担忧。

昨日,当记者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导演江海洋时,坐在一旁的“老迟”孙海英激动了起来:“为什么要担心票房?这么好的一部电影,那些有品质、心里有热情的观众都会去看。”孙海英说,上海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好电影了,“现在,《高考·1977》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让我心里感动的电影。”他继续说道,“美国人的大片票房有几十亿美金,我们中国的电影呢?所以,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应该静下心来完成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要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电影,那才是中国电影工作者最大的骄傲。”

作为导演,江海洋则回应道:“《高考·1977》的票房一定会好,因为这样的戏太少。现在有一种误区,觉得主旋律的戏一定不好看,其实凡是看过的人,都说这部戏不错。我觉得,有时候社会有种偏见,觉得没有周润发刘德华刘德华所有音乐专辑2007星光大典获奖记录这样的大明星,戏就不成戏了。但周润发能演老迟吗?周杰伦周杰伦所有音乐专辑能演知青吗?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观众,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炒作造成的。在经济社会,作品应该吸引眼球,但我想我们也要有作品抚慰心灵。我们想要尝试一下,抚慰心灵的东西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能不能出好的经济效益。”

影片的导演、编剧江海洋就是最早那批参加高考的人。参加完一圈巡回展映之后,他最痛心的一点,就是现在很多的80后、90后已经不知道那段历史了。“丧失记忆是一个国家最悲怆的事情,我不是反对恶搞,不是反对大片,但是如果一个市场上有90%的商业片的话,能不能留出10%是留给这些唤醒记忆、回味历史、抚慰心灵的作品!我有句话虽然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是我很想说,如果这个电影卖得不好,这不是我们这部电影的悲哀———而是整个市场的悲哀。”

让江海洋欣慰的是,在几所大学放映的时候,80后、90后都有着强烈的感情反应。在北大放映时,因为学生的要求,又加放了一场。北大的放映员表示,这是北大20年没有的情景。在全国巡回展映时,很多中年观众看完影片都讲起了自己当年赶考的感人经历,有生愣愣把自己的脚砸骨折换回20天病假复习时间的,有手抄复习资料寄给乡下的姐妹的。江海洋在首映式上讲到这些时,在片中饰演知青的王学兵等几个年轻演员都开始偷偷抹眼泪。

首映式上的煽情气氛因为孙海英一番发言而变了一点,他用激情的语调采取了“炮轰”的姿态:“那些大片,赚3个亿2个亿有什么用!这几年来,《高考1977》是我至今唯一感动的电影!”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