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她怎么了?有谁能告诉我?”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09-09-21 09:14:23



文章在《蒙城华人报》上的检索方法:

2009年10月9日,第369期,第30-31页



---------------------------------------------------


『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部 6 , 7 分钟长的网络短片: 《我的名字叫丽莎》(《 MY NAME IS LISA 》),很与众不同。可能因为最近阶段有近亲家人年纪轻轻突患一种非常罕见非常难治愈的疾病而影响了自己心情的缘故,这短片看得我感觉沉重。

整个故事里只有两个人物(送批萨饼的小伙子仅亮相一次也没几句台词,应该不能算个人物),故事背景也十分简单。是写生活在美国的很普通的一对母女(女儿才十来岁的样子,母亲已人到中年,四、五十岁。)家庭生活的几个片段。

短片一开场是女儿按下一个按钮开始对镜头说话:“我的名字叫丽莎。。。”看来她专注于完成一个象视频日记那样的东西,她叙述着评说着,表情生动,兴致很高。听到她说 --- 妈妈要她多读书少碰电脑,(书,后来就成了短片里多次谈起的重要道具。)开始还以为这短片就是讲两代人代沟的,或是讲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叛逆造成家庭矛盾的(这类话题现在常常谈起,很普及了) --- 其实并不是。这时妈妈就从她身后走进了画面里,她叫女儿的名字,很亲近很周到地端来一盘午饭给女儿吃,女儿却告诉她:五分钟前刚把同样一盘也是妈妈送过来的午饭吃完。母亲为自己记性不好而尴尬,她笑着走开了。。。当女儿又一次坐那儿对着电脑摄像头说话,那已在另一组室外镜头之后了。衣装有些变化,穿长袖,暗示季节的变换和时间在不断前行。妈妈又在身后出现,又一次让孩子吃饭,却一下子忘了怎样说饭 (LUNCH) 这个词。她关于读书的唠叨打断了女儿电脑前的工作,女孩子微蹙眉头阻止母亲的干预。。这样尴尬的场面又重复了几次,使人不可理解的是母亲性格也有所改变,原来开朗微笑的母亲变得容易恼怒,饭桌上平常的对话都已无法进行下去。最后一次母亲是穿睡袍下楼的,她站在那儿不知所措神情呆滞,这终于让孩子感到受不了,有点不耐烦了,她不再说话,站起身把一脸无辜的妈妈牵上了楼。。。现在我们可以肯定了: 问题一定出在妈妈身上。那么仅仅是性格使然,还是智力有了障碍?为什么她记性这么不好?。。。同样场景的多次反复,仅从简明的对话中暗示了重要变化,故事很自然地铺展开了,而此带给观众一连串的问号。

还有另一组室外的镜头也很重要,不断穿插在室内的那些场景之中,那就是女儿放学穿过草坪回家,在家门口发生一系列让她感到纳闷的事,妈妈坐在车里竟忘了自己是应该回家还是出门;车门未关好;车没停对位置;该洗的衣服扔到了屋外;母亲在厨房水池边空对着一堆泡沫冥思发呆等等,连叫外送的批萨饼应该付钱这样基本的常识,母亲也糊里糊涂拿了张照片去应差,这使女孩子觉得实在是很丢人,最终她当着送批萨男孩的面第一次发作,她嚷嚷道 --- “你不会洗衣服不会洗碗!你什么都不会做!”表明母亲的失忆状态已严重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她的承受力已经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当晚上再次面对摄像镜头做功课,女孩再没有影片刚开始时的那种神彩飞扬的投入,她疑惑,她无力地靠在桌上,擦擦眼角,她陷入思索,原来的妈妈可绝不是这样的 --- “我妈妈她到底怎么了?有谁能告诉我?”

严酷的事实终究要展现!

最后一个回合,是母亲在家门口找汽车钥匙,当她用十分陌生的眼光看着放学回家的女儿,态度严厉不让她进门,她发问:“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时,当女儿轻声地但显然很难过地眨眼,回答道:“我的名字叫丽莎。。。”那个时候,和女儿一样,我的心疼极了,我终于明白 --- 丽莎的妈妈患病了!这位母亲丧失了记忆,而且因为没有及时的发觉必要的帮助,她的病情已越来越严重 :,竟发展到不能辨认自己唯一家人的程度。可怜的孩子,这个看来刚刚进入青春期,她自己都还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段的这个脆弱的小女孩,从今以后必须日日面对母亲的失忆问题了;这个家,(猜想还是个单亲的家庭)从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了,这真不是个好消息,这真是令人心头沉重!女儿她明白妈妈病情的严重性和自己处境的危机吗?这种叫做 AD ( Alzheimer's Desease )的疾病,这位母亲,这位重视读书开朗爱笑的中年妇女,已提前患上了!

短片的结尾还是回到刚开始时的位置,但不再是女儿一个人对镜头说话,母亲坐在身边的凳子上,女孩念一个好故事给母亲听,关于星空,关于痛苦和天堂。。。妈妈显得宁静,但神情却明显恍惚。孩子朝她看,眼中充满关注,妈妈脸上开始露出一点儿笑容。故事就在这样寂静而沉重的气氛中进入了黑暗的片尾。

这部短片没有复杂背景让人琢磨不定,没有音乐渲染让人唏嘘掉泪,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让演员矫情,静静地铺展着情节的小制作,引出一个相当严重的结局,实际上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任何阶段的严峻问题,就这样明摊在桌面上了!我真的是很欣赏这部短片。它让我自然地联想到家里、周围人家、社会上听来的看到的关于 AD 患者给家庭生活带来的不安宁,想到如果家有这一类病人,护理中会出现的种种棘手问题。现实让人感到无奈,现实甚至比电影结局中的表面安静可怕多了 ---- 对待亲人精神上生理心理上的疾病,你根本无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时机让其到来,要发生的事突然的就这样来了,你根本无法躲避。而且你不能埋怨,你只有直面。只能有这样一种态度,但是这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和照顾和努力,你有思想准备吗?前路真的是很艰难!

靠普通的生活场景和简单的对话赢得观众很不容易!两个好演员是这部影片增色的关键,特别是那个小女孩。一般儿童演员受多了导演的启发内心感受却很有限,表情往往做作。这个孩子她不一样。她有灵动又自然的天性,眉眼会说话,对生病的母亲说话时加入一点儿含蓄一点儿幽默,最后演化成了一种成熟,小小年纪能这样拿捏到位这真是很少见!当妈妈的这位演员也不错,从开始的微笑健谈到最后眼神中流露的无辜和茫然,那木然的牵动嘴角的一丝笑意,使人对她那些匪夷所思的言行产生深刻的同情。由此可见制作人在选角色方面的高明。

象这样一部影片,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感官的沉重,它传递的应是一些重要信息。知道痴呆症患者目前已经有多大的一群,而且向年轻化演变吗?知道这种常常羞于人前说的疾病有怎样的前兆又该有怎样的防范吗?知道怎样区分痴呆症和一般记性不好的差别吗?可惜网络上根本找不到对此片的专门评论和介绍,网络文化在这种短片的评论上几乎是空白。 ----- 这使我产生写下自己观感的念头。

看留言处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短片太单调太无滋味,我借此机会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网络上轻松搞笑“无厘头”的热闹段子多了去了,简单叙述一件事这样的短片却并不多。行文、表达自己思路时你打算选取哪种负载方式?这应该是个人选择问题。我们喜欢包装一下自己的作品 --- 或精雕细琢以使文字越发精美,或介入性感标题以诱惑别人注意力,为的是外表鲜丽有看头,这并无可非议处。但是如果供你写作的材料已经很丰满,你头脑中也充溢着十分有意思的念头,那还是把故事讲得清晰、简单、平实些为好,以免画蛇添了足,锦上添了花。因为内容总归是大于形式的,只有内容空泛的作品才真的需要“摆点噱头”,不是吗?


(杜马 写于 2009 年 9 月 20 日)



=====================================








资料: 人入中年,看看你最近是不是特别爱忘事?

人入中年,看看你最近是不是特别爱忘事?如果只是偶尔忘了但事后能慢慢回忆起来,这都是正常现象。 痴呆症患者则不然,他们不但经常忘记事,而且事后还回忆不起来,甚至多数患者会否认自己存在记忆障碍,否认自己因记忆力差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如果经常忘事,且有些事刻意去记还会忘,事后还想不起来,甚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最好能到 医院 做个检查。

AD ,(老年痴呆症)因在 1906 年被 Alois Alzheimer 第一次描述而得名,到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治愈 AD 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 80 % 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是由遗传因素而导致患病的。

一般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 50 岁以后,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如果不注意,通常不容易发现。 这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的障碍。人们在 50 岁之前就可能患上这种症,并且病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痴呆症患者将逐渐失去思考和语言能力 ,失去判断和方向感,大脑皮层细胞遭受巨大损害,直至死亡。

痴呆早已不是老年人的 “ 专利 ” 了,老年痴呆在中年就开始有症状和反应,如果不提早发现和治疗,等发展严重了就无法治疗了。痴呆症伴随着 “ 失忆 ” ,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征兆,你不妨给自己做个自我测试。 一旦感觉不对,千万别不当事,或怕别人笑话。专家说,早期的痴呆能治好,可要真等到六七十岁时就无法治疗了。

主要症状为:

1. 近记忆明显减退,工作能力下降; 2. 做熟悉的工作亦感到困难; 3. 语言表达或理解有困难 4. 对时间及方位感到混乱; 5. 判断力减退,做事优柔寡断; 6. 思考问题、计算方面有困难; 7. 随处乱放东西,丢三落四; 8. 情绪 / 行为变得变幻无常, 9. 多愁善感,性格改变; 10. 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看杜马的
更多文章,请点击这儿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