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岁月(2)-硅谷的历史和现在】
文章来源: 窈窕淑女司令2009-04-06 00:32:15


加州是美国最特别的一个州,如果独立成为一个国家的话,产值是世界第七,仅次
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总产值占美国的七分之一,美国农业产
品 (包括水果、蔬菜、牛奶制品和酒) 百分之五十都来自加州,加州还有好莱坞,
有NAPA 谷,更主要的加州有硅谷

   

美国有两个地方可以让打工的白领灰领在短时间内发财致富:一个是华尔街,一是
硅谷。在华尔街如果管理基金或者当作手操作成绩优异的话,每年的奖金滚滚而来,
尽管每日工作神经紧张,只要没碰上今年这种霉运的话,能撑上个五年基本下半辈
子衣食无忧,但入行的门槛高,精英毕竟是少数,不是任谁谁都能每年几个$M几个
$M的往家里拿奖金的。

硅谷则不同。凭良心讲,硅谷很多公司的形式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最接近社会
主义“按劳分配”分配原则的,当然不是绝对公平,但哪怕你是一般的技术人员,
只要撞上大运,都有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这种撞大运,比买彩票中奖的机率还是
要高不少。

这里要简单地讲一下硅谷的历史

硅谷的历史

硅谷最早就是一个海军的研究基地,因为有政府的钱,在这周围总会有些衍生的公
司企业,硅谷还有的就是斯坦福大学

硅谷的兴起和斯坦福大学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Frederick Terman有关,在四十年代,
他为了留住那些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就去东部工作的人才,在斯坦福大学里选择了一
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
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这种创业投资的模式成为后来硅谷成百上
千的“把革新技术化为金钱”的公司的大温床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便是这类公司的鼻祖

惠普公司的创始人William Hewlett和David Packard都是Frederick Terman的学生,
他们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这间车库被加
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

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
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术诞生地,
可是在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最开始的几年里只有几家公司安家于此,后来公司越
来越多,他们不但应用大学最新的科技,同时又租用该校的土地,这些地租成为了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来源,使斯坦福大学不断的兴旺发达

这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一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威廉的这
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1953年由于与同事的分歧而离开贝尔实
验室。离婚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他获得科学学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56年他又
搬到了距他母亲很近的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
验室。在这之前的时期,尚未成型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
约长岛地区。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特意从东部召来八位年青人,这其中就有诺宜斯、
摩尔、斯波克、雷蒙德。

在那他打算设计一种能够替代晶体管的元器件(现在熟知的肖克利二极管)来占领
市场。但在考虑设计得比“简单的”晶体管还要简单的这个问题时他却难住了。被
困难难住的肖克利愈发变得偏执,他要求对职员进行测谎,并公布他们的薪金,这
些事情惹恼了大家。在1957年,那八位优秀的年轻人集体跳槽,并在一位工业家Sherman
Fairchild的资助下成立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由于诺宜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安放于一片单晶硅片上,使得
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平步青云。而1965年摩尔总结了集成电路上面的晶体
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的规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虽然只
是由1960年代的数据总结而成的,但是直到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却依然有效。

后来的几年,这种事情又不断的上演,脱离控制的工程师不断的建立新的公司。1967年
初,斯波克、雷蒙德等人决定离开仙童公司,自创国民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总部位于圣克拉拉。而1968年仙童公司行销经理桑德斯的出走,又使世界上出现
了超微科技(AMD)这家公司。同年七月,诺宜斯、摩尔、葛洛夫又离开仙童成立了
Intel公司。今天的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厂商,占有80%的市
场份额。

传统的公司偏重资本,靠金钱打市场,而硅谷公司由工程师们凭借自己的技术打创
一片江山,推动科技工业发展,并发财致富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这之后的苹果公司的起起落落,到网络时代呼风唤雨的YAHOO、EBAY 和GOOGLE,都
是硅谷公司模式成功的见证

==============================================
上千所高科技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硅谷;以下的这些只是福布斯排名前500名之中的。

Adobe
AMD
安捷伦
Altera
苹果公司
Applied Materials
BEA
Cadence Design Systems
Cisco Systems
DreamWorks
eBay
Electronic Arts
Google
惠普
英特尔
Intuit
Juniper Networks
Maxtor
National Semiconductor
Network Appliance
NVIDIA
Oracle
Sun Microsystems
Symantec
Synopsys
Varian Medical Systems
雅虎!

(来自维氏百科)


硅谷公司的股权模式与生产力

硅谷公司最吸引人的一点是股权模式。

与在美国其他地方的公司相比,硅谷公司是给大小雇员股票和股权最慷慨大方的地
方。很多人来硅谷就是为了加入"start-up",分到很多股票,一旦start-up做成了
上市公司,那些原价一分一毛一股的股票变价值百万,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运
气。

据统计,每九个start-up之中,只有一个最后熬到了IPO,其他的八个或者就做死掉,
或运气好些做的半死不活被收购,而做成IPO的也不是个个都如YAHOO当年,和GOOGLE
现在那么风光,但给公司每个雇员发股票,还是大大地激发了生产力,记得我刚去我
们公司时,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每天大家干劲十足,到晚上七点半,停车场仍满
满的。股票每长一块五块的,我们纸上的财富就成千上万的往上涨,直到几年后股
票开始往下走,五点半停车场就已经半空了。

对公司来讲,从雇员那里最重要的就是压榨更多的生产力。有两种最原始基本的办
法:“greed”和“fear”。greed是金钱引诱,fear是以裁人相威胁。FEAR 对心理
上有负面影响,总是不能维持长久,这里讲个小故事说明一下。

GE最有名的前老总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经发明了一种管理方法:定期评选
每个部门的雇员,沉在最底的10%到15%就被淘汰出局,这种方法在八九十年代被很
多公司广泛模仿采用。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在很多尖端科技的公司导致顶尖技术人
才大量流失,IBM曾有个部门,所有的技术尖子,全部投靠敌对公司,使得IBM在那
个领域被重挫。 原因是这种等级评比很难客观,大多政治化。而顶尖技术人才不免
恃才自傲,不屑讨好老板,往往评不过中庸拍马屁的同事。但这种fear一旦产生,
率先跳槽逃跑的反而是有实力的人,逃不掉的往往也是找不到其他工作的雇员。IBM痛
定思痛,在那些高精技术部门摒弃了GE式评比方法。

和“fear”相比,金钱诱惑显然是更好的方法,股权模式是把公司利益和每个雇员的个
人利益结合最紧密的一种方式。但股权模式在公司变得庞大,高层管理层的股权和
一般打工仔的股权相差巨大,并公司股票一路走下坡时,便不怎么起作用。

对了你知道吗,美国公司的平均收益有9%都进了CEO的腰包

CEO 的工资--剩余价值之分配不公平
CEO 的工资近年来急速增长特别是在美国。CEO 与一般工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贫富差距的增大趋势引起很多人的担忧。比如:

我们平均工作一年挣的钱 = 美国CEO工作多少天就能挣到?

如果你回答一个月。。错了!

日本和台湾大公司的老总是和打工蜜蜂之间收入差距最小的,基本是我们一年等于
他们一个月:

日本CEO 平均工资= 11 X 一般职员平均工资
台湾CEO 平均工资= 14 X 一般职员平均工资

欧洲的大公司其次,比如:

德国CEO 平均工资= 20 X 一般职员平均工资
法国CEO 平均工资= 23 X 一般职员平均工资
波兰CEO 平均工资= 25 X 一般职员平均工资

但这些国家的平均工资高低不同,比如:

德国法国CEO 平均工资约在 $1.2M 一年左右,而波兰CEO 平均工资则约 $400K

美国公司一直是分化最严重的,早在八十年代,CEO 的报酬就已经是一般职员的 42倍
,约 $1.4M 一年

现今美国老总的报酬就更加出圈,前350个大公司的CEO平均年收入为 $11.6M (2005
年统计数字),是美国平均职员工资的 279倍 ($41,600)

历史上,当贫富严重不均并有经济危机时,往往会引发暴力、革命或战争

美国最近枪击杀人案频繁发生,是某种民众精神危机爆发的先兆





======================================================
special report on the rich



下篇预告: 公司的老总和公司的文化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知会作者: WXC 悄悄话-淑女司令或电邮shunuusili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