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老失败? 是领袖们厌战惧战丢了最高原则
文章来源: 杨子2012-09-14 16:01:25


1。导致中国周边纷乱的致命原因,是领袖们放弃了和忽略了“主权在握”的不可妥协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缓兵之计的高略。但过去20年,我们的和谐领袖们丢掉了“主权在我”的大前提大原则,那个缓兵的高略就成了厌战惧战、投降派卖国贼的借口,当然也成了败象的前提。

你搞共同开发,其前提和原则是“主权在我”。我有主权在握,我让你来伴我开发,是可行的。如果你没主权在握,你要人家搁置什么争议?和你来共同开发什么?除非那个握有主权的领袖有毛病。越南在南沙的29岛屿的“主权在握”,其所有的开发,哪一个是和你中国进行的共同开发?你说主权在你,谁承认主权是你的?越南控制着,就是他的主权在握,他为什么和你有争议的人共同开发?那他费劲控制那29个岛屿干吗?

在这个世界上,争土地夺能源是由生存驱动的。要生存就少不了。在有纷争的地区,谁占有那的土地海域,谁就占有了资源这个本质,谁就具备了那资源的主权。

2。导致中国老打不过外敌的真正原因,是领袖和军人丢掉了军魂 -- “兵不厌战”这个最高原则

和共同开发一样,“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只是施兵对垒层次的最高谋略和技巧。一旦丢掉了“兵不厌战”这个军事斗争的大前提,再好的谋略技巧都是扯淡,都会成为败象的基础。

有一篇文章论述中国总是打不过外敌的原因,说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所致。很有道理,但把“原则的丢失”忽略了。其实,真正导致中国老打不过外敌的致命原因,是领袖和军人丢掉了军魂,---“兵不厌战”这个军事斗争的最高原则。

作为领袖和军人们,只有具备时刻不惧战不厌战的大前提,再能去灵活地引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领袖和军人的不惧战不厌战,应当表现在,胜要战,败要战,死也要战,永远保持这种一往无前的第一原则。这样,在对局对战之中,才能去高超地发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作用。

3。只有不惧战,才能屈人之兵,只有不惧战才能避免或减少战争

领袖具备了不惧战不厌战的大原则,才会勾画出大格局的、没战就能达致胜利的蓝图,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例如,如果江核心不畏战,他就会排列出世纪为限的大战局,他的最终目的是:迟早我要拿下江东64屯这个大目标。例如他可以永远派几个团的兵力戍边乌苏里,让沙俄永远都有可能一战的顾虑,让沙俄不敢全力开发海参崴,让他们在日本海的利益强势永远停在二流;让韩国和日本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中国;让外蒙与中国为敌就没有出海口。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由于江核心的厌战惧战,他偷偷地签署认可了,百年来中国所有新政府从来不认可的那些老条约。结果,让新沙俄没了任何纷争的后顾之忧。沙俄现在可以大刀阔斧地发展大东方海岸。这将给江口一带带来空前的大繁荣,会给北朝、南韩、日本等带来无限的商机,会给外蒙另一条不惧中国也能发展的出路。海参崴一线的大发展,也会逐渐成为中国沿海的巨大对手。这个长远的败局,就是深恐战争、丢失不惧战原则的江核心,所犯下的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谋略失败。

同样,由于胡温厌战惧战,不敢谋划在任何有机会的情况下,去拿回钓鱼岛的控制权。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突击布局,有了机会他也抓不住。前几天日本单方面挑起争议,中国完全可以趁机一举拿下控制权。但惧战而没有胆略的领袖,丧失了这个机会。结果,把问题搞得非常复杂,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角:胜利无望而且毫无退路。这就是深恐战争、丢失不惧战原则的胡温核心,犯下的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谋略失败。

有人论述了美帝的狼子野心,揭示了日本右派的侵略本性,注视了高丽民族统一之后的边界问题。这些虎狼环伺的现实存在,更应该让我们丢掉幻想,时刻准备应战来犯之敌,为保护自己的主权、能源、生存,而战。一个地域广阔的民族,不惧战应该成为领袖与国民的基本信条。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时候,只有你主权在握,才能谈什么共同开发;你不惧战不畏战,才能谈如何应运“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主权是纲,纲举目张。 不惧战是魂,魂在才能谈胜败。不惧战是领袖的第一原则,不战屈人之兵只是对局中对战中的最高谋略。只有不怕战争才能减少战争以至于不发生战争。
 
----------------------
附录:海参崴
海参崴位于乌苏里江以东,清代是中国领土。1856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海参崴也被“共管”了。到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共管”也被取消了,海参崴成了沙俄的领土,还被改了一个对中国极具侮辱性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统治东方”)。

2001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代表中国正式确认放弃与俄争议领土的主权要求。至此,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国土(相当于10个台湾岛面积),正式成为俄罗斯“不可争议”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