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8-04-07 13:35:27)

不想讲文革的事,前后零零散散地说到一些,也就罢了。老海归们的悲惨遭遇太多了,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只有少数人能像钱学森那样得到特殊保护,躲过了那场浩劫。向逝者们表示哀悼,向幸存者们致敬。 葛春霖是1930年入党的老党员,“留美科协”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同学们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虽然只在美国留学一年多,但动员过一百多名留学生。多少年以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很多老海归在反右运动中都向党表衷心,吴汝康(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和周明镇(普林斯顿大学动物学博士)表示,“下决心做左派,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又红又专更红更专的科学工作者,在2月份内订出自我改造计划,争取早日达到又红又专的目标;并建议全国科学家一致行动起来,把心交给党、把知识交给人民。” 1956年回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硕士郭慕孙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朱亚杰(曼彻斯特工学院化学硕士)的女儿回忆道,父亲性情直爽,口无遮拦。刚从英国回国时,发现人们在喊“毛主席万岁”,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一个朋友:“封建帝王的皇帝才喊万岁,怎么共产党的人民领袖也喊万岁?”那个朋友吓得赶紧说:“老朱啊,可不敢胡说!” 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陆婉珍反右期间实在看不下去了,“人家国外在搞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不要以为老海归们家里都有些洋玩意儿,生活都很富裕舒适,像林兰英一辈子清贫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得看专业是什么,在哪儿工作,家庭情况。在科学院工作的物理博士李荫远生活情况相当好:“李系3级研究员,其爱人系北京钢铁学院6级讲师,二人每月工资390来元。两个小孩,一个保姆,每年还有稿费收入,经济上不困难。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无特殊要求,对生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海归们回国的时候,有的人行李很简单,周光炯(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博士,1954年回国)只带了一个随身的手提箱就回去了。他回去的时候美国还没有解除对留学生回国的禁令,绕道欧洲经过苏联回国,所以带不了什么行李。 赵忠尧可不一样了。1946年他受民国政府国防部派遣到美国了解核物理的前沿情况,并负责购买有关的科研设备。其间,收到萨本栋(中央研究院院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不管是不是党员,不管是不是改行,老海归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有的人家喻户晓,有的人鲜为人知。一颗原子弹、一本英文教科书都倾注了老海归们的心血。陈羽纶文革失去一条腿,还是下了干校,用一条腿踏缝纫机给干校的同事们修补衣服;文革后,他拄着拐杖走门串户,联系人际,创办了极受欢迎的《英语世界》。殷之文蹲牛棚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留英科协”发起人支德瑜说他回国有三个目的,一是入党,二是工作,三是成家。他的三个目的都如愿以偿。他是搞汽车的,一回国就被分到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按他自己的话说,“周折最少”。个人问题花了两年半,夫人潘家力也是汽车行业的元老,可谓天配良缘。组织问题最费劲,1950年回国,第二年提出入党,八年后才实现。 和别人比起来,八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回国以后有了工作,组织还是会不断地审察、评定、帮助。史久镛是法律硕士,被分到南京师范学校教历史,心情很不舒畅。组织上派了一位党员柏岁寒与他交朋友,并不断向组织汇报史久镛的思想动态,从他“每天晚上一两点才睡”,到“喜欢听音乐、抽雪茄和大烟斗”都一一向组织汇报。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朱廷儒1954年回国,对他回国情况没完没了地进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学理工的基本不用担心工作问题,有的时候几个单位抢着要,可以随心所欲挑选。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硕士辜傅诲一回国,清华和石油学院都要他。清华建筑系全国有名,而石油学院正筹建新校园,急需建筑专家。结果教育部出面调停,双方协商,经本人同意后,人事材料分到清华,由清华借给石油学院一段时间。 也不是所有学理工科的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黄昆获得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学文科的有点惨,分配工作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文学、历史不受重用,社会学、心理学等被称作西方资本主义伪科学,“共产党能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还是去教英文吧,”负责分配工作的干部如是说。教育学、工商管理全盘是苏联的那一套,政治学和法律就更别说了。学这些专业的人大部分都改行教英文,充其量搞搞翻译工作。拿到经济硕士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1]
[62]
[63]
[64]
[65]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