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举烛”想到的。。。

(2007-06-10 03:47:29) 下一个

June 10, 2007

读书使人明志。读史书可以从人事明天理。 这里的小故事是几天前读史书读来的。。。

楚国郢都有个人,要写封信送给燕国宰相。写信时恰好是晚上,灯火不亮,他就对拿烛的人说:“举烛 ! ”让下人把烛举高些。他一边说,一边在信上误写上“举烛”二字。

燕国宰相收了信,读到“举烛”二字,恍然大悟地解释说:“举烛嘛,是推崇光明的意思。推崇光明嘛,就是要举贤授能,大胆任用。”燕相把这层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大喜,照此办理,国家大治。

这个原本是笑话的故事,说是燕国的国家倒是治好了,但这却不是郢人写信的原意。原来是用来讽刺一些治学的人,对古代典籍,大多穿凿附会,妄加解释,就像这燕相解说郢书一样。

不过,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的字句,等闲之人充其量只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写作人想要传递的信息,可是贤人却能够发现真理。譬如“举烛”这等笔误,爱国之人可以从中发现治国之法;孝顺之人想到父母恩情;索取功名之人会看出勤奋;爱恋中人更思念红袖添香。。。

在一个相对自由的世界里,我们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感叹自己想感叹的事情。正如胡适讲过的“我不会做妳的诗,正如妳不能做我的梦”。人心乃是万源之本 -- 心数不定,如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每一篇文字,每一个生活场景,在不同的人心中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在同一人的不同场合和人生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古人有讲,“书读千变,其义自见”,也许也在讲这个道理吧 — 把自己沉浸在书的环境之中,让自己情感的大门被书中的意念无数次的撞击而达到人书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心地狭隘的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小利益,他人的所有言行可能都被理解成是要加害自己的手段,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行为都是自私的行为--他所有的整个生命都在惊恐,无信中挣扎。如果将人心比做一个小小的水库,这样的人不小心流出来的将都是毒素和烈火,其内心所为有时候连自己也控制不住,就像坐在背着自己过河的乌龟身上的那个蝎子,心性使然,忍不住一定要蜇一下与其休戚与共的同路人,造成不可避免的害人兼害己的后果;心胸宽广的人,以己仁而度他人,言辞行为充满仁厚,从心里流出的一定是丝毫不用掩饰的关爱和慈祥,一念之仁,可渡己救人。这样的人,持家必是一个充满大德之家,为官必定为生民立命。孔老先生之所以为很多西方哲学家奉为古今人类哲人第一人,是因为他对心灵及行为的正确认识--救国必先救己,救己必先救心。

心怀感念,仁厚于心,“举烛”亦可救国家。。。


【原文】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它说明,做学问不能断章取义,胡乱解释前人的片言只语,从中寻求什么微言大义。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待人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主观意断,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北鹤 回复 悄悄话 蘿莉亞--

"千經萬論,終歸一心;一代時教,唯是一心"
第一次听到, 却似早就听过了。谢谢分享,等有空儿的时候看一下这位高僧。
蘿莉亞 回复 悄悄话 生命的奧秘在於探討、分享、昇華;古大德的金玉良言,字字珠璣,境界超然,有我無我,出世入世,盡在其中!

忽聞延壽禪師偈示:「千經萬論,終歸一心;一代時教,唯是一心。」
呵呵,想北鶴兄早就豁然開朗,感照天地。。。對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