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坚固的“磨盘”——黄永玉 (多图)

(2007-09-27 23:12:48) 下一个


注意到黄永玉(黄永玉 1924 年 7 月 9 日出生于湖南常德,长在凤凰。)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对那时的儿童,主要读物是《小朋友》、《儿童文艺》。一天,好像是在《小朋友》上面,看到两只水墨猪头,小作者一个叫黄黑蛮,一个叫黄黑妮。感觉他们年龄和我们相近。二只胖胖的猪头水墨淋漓、可爱又很潇洒,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不久,就知道两位小画家的爸爸是一位大画家、版画家,叫黄永玉。这儿那儿,常常看到黄永玉的木刻作品发表。许多年过去了,他的画,他的文章,还有关于他的故事,在我心里积攒得还真不少。



(一)

湘西苗族、土家族人骨子里有一种强悍的不服输的东西,做什么事都发狠,有一种霸蛮的气势。沈从文是这样,黄永玉也是这样。

假设黄永玉一幅木刻也没刻,一幅水墨也没画,一幅油画也没作,一座雕塑也没塑,就是说,如果他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画家,他就只写了一些散文,诗,就出了几本散文集,几本诗集。但是,凭其中三五篇,在挤满了千千万万的古今散文家、作家的中国号“夜航船”中,他就有资格四仰八叉地把两条腿伸直,躺在船舱里,头枕双手,轻轻哼着歌谣,半数星星半打盹。

请去读读他的“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这些忧郁的的碎屑”,“阳光下的风景”,“不用眼泪哭”······这些文章。尤其是这篇“不用眼泪哭”,他通过画家陆志庠一生的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那一代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中国文化人的近一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其描写时代的眼界的广阔,刻画众多人物的细腻精彩,时空转换的跳跃开阖,特别是他发自心底的充满创痛的感叹,以及流畅而有深度的的插叙,读来让人淌泪。

“他(指画家陆志庠)一生的艺术生涯,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旧社会、新社会,国民党、共产党,亲戚、朋友,也都没有什么要对不起他,两不赊欠,脱卵精光;道道地地的”‘赤条条一身无牵挂’,离开这个毫无所谓的混蛋世界。

“比起凡高,伟大神圣的陆志庠连死后的哀荣也没沾边——丧失掉说理的根据,作品。(他的作品被文化革命给毁掉了,现在存世不到十幅。))

“留给后世的只有一句话:

‘我们曾经有一个陆志庠!’

让百年之后的人自己去问一个:

‘为什么’吧!”

还有,来看这个结尾。

“这不禁令我想起郁达夫的两句诗来:

为何八卷临安志,不纪琴操一段情?

唉!我们这个世界!”

真是纸上呻吟,当时血泪。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摧毁、这样抹去一位天才的画家的。历史,请你不要忘了记下这一个伤口,让百代后人不许这种悲剧重演!

灯下读完这篇,我泪湿眼睫,半宿无眠。不行,又爬起来,摸笔在文章旁边划拉了三个字:痛,痛,痛。



 画家陆志庠照片(黄永玉称他为伟大神圣的画家)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老婆 呀,不要哭》《一路唱回故乡》······这些文集、诗集中,站在一种充满良知的特别的制高点上,用这种不一般的至俗而又大雅的文字风格,对一种文化、一代文化人的逝去,发出招魂般的至为悲怆的呼唤。

一生反对沙皇专制的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过,一个记忆引发千百个记忆。黄永玉的“不用眼泪哭”等篇作品引出了几代人的记忆。刊载“不用眼泪哭”的这本《比我老的老头》获得了 2003 年中国十大文艺畅销书的荣誉。这个信息,就是几代读者给他的回声。

读《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一书的时候,感觉精彩之处不时闪现。尤其是那篇“追索印象派之源”,对我来说,有如给我揭开了一片天那样的惊喜,我读完就呼,了不得!黄永玉想告诉一位住在巴黎,却跑到意大利佛罗伦萨(翡 冷翠)去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姑娘,要凭自己的兴趣读书、做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个谜”,如果我们有兴趣揭开一些谜,耐得“焦躁、孤独”,“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访问、体会”,“考据和调查”,一定能搞出一部“又厚又大、夹着精美的照片和插图的”大书来。他特别举了印象派发展史中一个个画家和沈从文的作品中提到的事物为例子。

那一年,读了这篇文章以后 ( 当时读的老版本 ) , 心里一下子就平和了。一个个谜一般的题目跳了出来。今后,还有好多好多事情可以做,慢慢来,一边玩,一边做。没有了焦虑,不需要慌张,知道了。

后来,也真就做了两本既不“又厚又大”、离“夹有精美照片和插图”也有相当距离的书来。问题不在书,收获在弄(我不说写,自己写是其中不很麻烦的部分。)书的过程中,学了东西,见识了人和事情,那些个苦乐参半的人生经历,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毕竟开始一个个“码头”的访问了。得谢谢黄先生的“治学方法学”的点拨。

想做点文事的朋友不妨去找这本《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来读一读。当卧游,有趣,作启发,也值。的确可以一读。新版是“作家出版社”的, 2006 年 11 月第一版,书的插图、编辑、装帧都特别精美。

还有,书里有一张藏书票的出版纪念,是黄先生的一幅画:一个赤膊小老头,背着背包,拧着画箱,拿着一卷画纸,扯起双脚跑,满世界地印脚板印。题跋是,“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放翁句, 黄永玉画。”你瞧,好吧?
 

他的这样一批有魅力的读来让人痛快、发人思考的作品,好些年里,真不多见。

黄永玉曾经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翡冷翠)的家中写文章,写着写着,写到得意的地方,他哈哈大笑起来,女儿在楼下不禁奇怪,爸爸,你一个人在楼上干什么呢?

他现在正在写自传性的回忆录,叫“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说是写到他四岁时,就已写了二十万字了。等着读吧。


小屋三间,老婆一个 1989 年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明代 凌以恭句)

黄永玉说过,写文章比较方便,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开干,画画却费事许多,要不少工具、行头。他还说,写文章虽是喜爱之事,但是挣不到钱,要靠卖画来养文。(对不起,都是大意。)耿直得像农夫一样的话语,倒是说出了事实真相。有趣。

(二)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画家、作家都紧跟政治形势,作品宁左勿右,图解政治,艺术上无追求,但求政治上不犯错误。但是,那时的黄永玉却创作出了“阿诗玛”、“春潮”、“夏花”等在艺术上追求形式美、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的一系列版画、水墨作品。看看那些充满力度的粗细不等的线条!这些作品至今都还站得住脚,散发着打动人心的光采。

 
春潮 (版画) 1962 年

一九七五年,文革的气势虽已弱下来,但上面的政治人物风头还是很健, 普通百姓还在观望、等待之中,勤奋的黄永玉就画开了“水浒”和别的画了。一九八八年,他在香港又画了一遍“水浒”。两遍画“水浒”,画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思考。黄永玉曾说过,人生不是戏,人生是戏台。水浒也是黄永玉的戏台。他让水浒人物都姓了“黄”!一个个人物体态、表情、道具灵动、有趣。还有画水浒的这些题跋,传达了他广博的中外的历史的文化学养,从这些看似说说笑笑的题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现实严肃的关注和思考。真是揭世态,见人心。来举几个例子。

“阎婆惜:政治和爱情,两个最沉重的课题压在一位小女子身上,难道她作出的答案不勇敢吗?”

“白秀英:她和知县来往得好,一句话便送了我们。勾栏里学问大大的。” ( 勾栏,宋元指演剧场所,后指妓院。 )

再引一句。“李师师:交朋友,一个是皇上,一个是文化名人,那谁还惹得起呢?”

亏他想得出,这些话。

读黄永玉的画,有两个方法。一是什么也别想,就看这画,好看不好看,舒服不舒服。答案当然是前者!形象舒服,构图舒服,色彩舒服。就是好看。第二个办法,就是调动你的中外的、古今的知识,还加上一点点智慧、悟性和气质,当然,有时候还得会笑,笑得出来 !那你就可以好好地慢慢地品味、享受他的画了。

画什么和怎么画,用时髦的话说,黄永玉都诠释得非常“到位”,对,“到位”。尤其是怎么画,你看得出,他花了很多思考。同样是荷花、芍药、梅花、松树,他的,就与别人的不同。构图不同,笔触不同,用色不同,(有对西画和民间美术及兄弟艺术的吸取、借鉴。)背景的颜色和处理不同,当然,意境就不同。

 
稼轩青玉案词意(局部) 1996 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画 南朝乐府民歌 《 西洲曲》的少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荷花。他画姜夔《 扬 州 慢》词中 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芍药花。 他画吴敬梓的“ 几番啸傲”,“自礼空王”的梅花,黄庭坚的“ 梅破知春近”,“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 的梅花。 他画晋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 子欲我知,求之岁寒” 的松树 。这些,都画得是那样的有个性。

他选的题材,也别有情趣。试问,有几个画家画过战国时期赤膊或赤裸作画的魏国画家田子方?(当然,还有其弟黄永厚画过。不过,不多。)又有几个人画过佛罗伦萨(翡 冷翠)圣三一桥上的遇见了梦中情人比雅特丽丝(又译为阿特丽奇)的但丁的故事?(之前有英国画家亨利·哈莱德在 1861 年 画过。此外,还有谁?)
 

永玉画永厚: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

他画上的题跋,更是画龙点睛,增加了画作的意境深度。表达了他对人生独到的观察。他的精美的美术形象和独到的文学语言,不单给读者美的享受,而且耐人咀嚼。北京的作家李辉先生收集了他的许多画的题跋,在朋友中传赏。(国内陈履生、李辉、聂玫和熊育群等几位都对黄先生有过很好的描写、阐述和研究。)

这全部,合起来,使黄永玉能自成一大家,完全不同于任何一位中外画家。

他的绘画作品中表达的那种独特的东西,使我们看了以后,能调动起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把以往的生活经验、印象拉到眼前,产生会心的激动。看他的描绘家乡的画作“凤凰三月”、“湘西写生”、“凤凰清沙湾”“堤溪雪霁”,能不触动你对自己故乡的眷念?再看他的欧洲的画作,难道不会把我们自己在欧洲看到的山水、建筑(尤其是教堂)、博物馆、街头雕塑和会见过的朋友,全都唤醒?

 
凤凰清沙湾 (丙烯画) 1996 年

不能不说说他画的“米兰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这样一批建筑大画,描绘好这样一类结构和线条都十分繁复的建筑,得要怎样的一种功力。
 

米兰大教堂 (油画) 1990 年

看黄永玉的画,你能很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痛快、他的幽默、他在工作中的享受。

他就这样虽然喊着累但是却不畏疲倦地工作着。他的画,他的文章,他的生活,真的是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有一天,他看见有画店卖假画,署他的名,店里有顾客认出他来,指责老板,说你怎敢向黄先生兜售署他名的假画,黄永玉且言且退:有饭大家吃,有饭大家吃。
 

报春图 1998 年

春叫猫儿猫叫春,

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

不敢人前叫一声。

(宋某老僧诗)世上事多如此,

未必不想,只是不敢想耳。

老僧只是不敢想,然敢做诗,

胆子亦不小也。湘西黄永玉

黄永玉爱用“克服”这个词。“克服难度”,“克服色彩上的问题”,他“永远在克服”。有点像他的表叔沈从文爱用“耐烦”这个词一样。 而很多人永远在重复。

我们现在又有几个画家像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英国等欧洲前辈画家那样想到创新,想到不同于前人呢?(中国历史上有,比如徐渭、八大山人、石涛、 吴昌硕、齐白石 等,不过少。)黄永玉的不断“克服”,就是在探索,在往前走。

曾经有过那么一两个也不小的“腕儿”级人物和黄永玉较劲。“战场”摆在当时香港的杂志上,一时间,刀光剑影,你来我往,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我当时就想写一篇小文字出来劝“架”。我想说,不必讲做人,单讲文化修养,我打一个比方,都舀一瓢水出来,你说,从一个水池里舀出来的一瓢水,怎么能和从一个洞庭湖里舀出来的一瓢水相比较?后者是“汪汪若千倾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后汉书,黄宪传 。 陂 在这儿音杯, bei )

黄永玉的文字和画,体现了他广博的知识,他空灵的机智,他深邃的思考,他那么多年的带着笑同时和着泪的人生体验。

较嘛劲?

他的画好看,是因为在黄永玉心里,“有一个看了你一辈子画的观众坐在旁边,他几十年来理透了你的线索,允许你、欣赏你自得其乐,只是容不得你黄腔倒板。”(见他七十八岁时写的“小论高兴”)他心里有观画人,有观众。难怪不得。

一位在纽约的香港来的画家说:在国内,黄永玉先生活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不少人,画匠而已。此话出自这位见了太多中外画家的“圈内人”之口,有深意焉。
 

香港花园道 (丙烯画) 1996 年

(三)

小时候,看大人推磨,心里就琢磨,上面的磨扇闹闹嚷嚷地转得那么带劲,下面的磨盘就是不跟着动,牢牢地坚固地立在那儿。为什么?搞不懂。直到有一天,大人搬开上叶的磨扇来清洗,我才发现,磨盘正中有一根轴,哦,主心轴!明白了。我很高兴。

黄永玉在他的八十多年的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时期、共产党时期,解放前夕、刚解放时以及开放后的香港时期,一次台湾时期,还有好几次国外时期的折腾,漂泊,迁徙,旅行之中,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成就,不就是有一根“主心轴”吗?

这根“主心轴”的力气来自什么呢?来自故乡凤凰的山水吗? 来自童年时妈妈、喂奶的大婶唱的歌谣吗?来自从少年时代在福建厦门集美学校起就孜孜不断的阅读吗?来自他周围从没中断过的从弘一法师算起的(或更早?)优秀的好朋友们的学识人格风骨吗?

请去读读他的“蜜泪”一文,他把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满口“老子”的粗野少年和弘一法师的友谊写得多么地打动人心。

许多年里,我们多少善良的长辈、同辈紧紧地跟着上面的磨扇转,不是上演了一出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活剧,让今人后人为他们的言行叹息、为他们的作品脸红吗?

黄永玉有他的“主心轴”,他不怕你上面的磨扇不停地转。

坚固的“磨盘”,黄永玉!

黄永玉的学生、画家刘秉江曾说,是黄永玉的勇敢实验和独创的技巧“启示和鼓舞”了他们,刘秉江和那一批搞重彩画的画家受到了黄永玉的“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对,是一批,很显眼的很有成就的一批画家。长长的名单。

“在这里,创造一个世界比描绘一个世界似乎更加重要”。

黄永玉他没有朋党背景,也没有酒食征逐。特立独行,独来独往。当有的学生提出要搞黄氏画派时,他“骂”学生。你还在帮他“要钱不要钱,圈子要扯园”地吆喝的时候,他早已脱身出来,又往前赶路,创造新的东西去了。

黄永玉对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还远远没完。他曾经近似于开玩笑地说,谁说我的画是国画,我就上法院去告他(大意)。

不是老爷子脾气大,他的意思不难懂。只是我们可不要小看这句话。同样都是用毛笔、颜料,同样作画在宣纸上,高丽纸上,或其他什么材料上,他的,就偏不叫中国画。他这是对那种千人一面、重复前人、重复自己的缺乏创造精神的东西的反叛,有一种在中国画的殿堂里唱一出“大闹天宫”的味道。

未来几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的路径会透露出一些这种消息。

谓予不信,拭目以待。
 

二零零七年九月



附记:澳洲中文报纸开了一个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专栏。好事情,应当支持。墨尔本“丑女的天空”替他们征稿,她不画画,却对画作和画家颇有研究。她看来也是个“黄”书“黄”画迷,为专栏征稿,刚请了“文学城”的“文化走廊”里的江上兄写了黄永玉,又邀我写黄永玉。

其实,黄先生和澳洲有缘份,他 1981 年遍游澳洲,还在墨尔本东方博物馆开过个人画展。你看他访澳期间画的“墨尔本一街”,“第一眼的澳大利亚”“白石河岸”等作品,线条疏朗,色彩活泼,多么有澳洲广袤大地的气势。

我读“黄”多年,也有一些体会,索性拉开来写吧。因为报纸专栏篇幅有限,节选了此文中谈画的一部分,提供给澳洲中文报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thatthat 回复 悄悄话 神在阿堵;

Wish you had a long long life.
我的星 回复 悄悄话 受益匪浅!
先生的文字,不缓不急,流淌出来的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思想的魅力,更是精神的魅力!先生的眼界,胸襟,都已经在文字的一张一驰中体现了出来。敬重!
fourshadow 回复 悄悄话 大开眼界,早就喜欢黄永玉。经过阿堵精辟的剖析,对黄大师有了更深的认识。阿堵老师的文彩和深邃的思想令人佩服。
陈中浅 回复 悄悄话 阿堵你凡人中的非凡人,特爱读你的文章。谢谢你。
大大雪球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图文皆佳,大雪慢慢学习!o(∩_∩)o...谢谢老兄的祝福!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阿堵兄好文!先来报个到,再慢慢细读你的好文。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黄老的粉丝!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来看大学士了。期待下一篇精品。
欢乐歌声 回复 悄悄话 读了你的文章,真是获益非浅 , 我会常来的。谢谢你来听 歌 ! 听了我的歌 声, 希望给你带来欢乐 ,能看到你欢乐的照片 。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们!

无名,一苇,悉采心,xerl.

你们的厚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之一!
xerl 回复 悄悄话 看你的文章,真是获益。写的太好了。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阿堵,谢谢你的眼泪——这是我最怕的东西,下次不要让我知道,以免我总去烦你问道:“还好吧?”
——然而,那泪水将无法不成为我再度动笔时的牵挂。我会常常望着我的文字园地,寻找着还有没有混着露水的清香文字花。
谢谢你了。
一苇渡江的行者 回复 悄悄话 zt 每次看到你的文章,都像是上了好几堂课。生的太晚了,都没赶上,咳。

从头再读一遍。。。
网上无名 回复 悄悄话 神兄过谦了。能在浮华之中常常想到这一层,已属不易。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悉采心、阿涓的评阅。过奖了。

小鸡吃米,一粒一粒,一块一块,小心地慢慢啄。

我慢慢读,慢慢想,慢慢写。
阿涓 回复 悄悄话 阿堵,每次看到你的文章,都像是上了一堂课。真是一篇好文!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阿堵,很惭愧,也很感谢——从前对黄老先生只知皮毛,通过你的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了。

也欣赏你的“深思入木,情刻三分”的解析。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杨兄!你见多识广,上次你提到的那几位老画家,现在都很少有人提了,比如赖少其。新四军赫赫有名的书画家!将军本色是文人 。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你说他的比我老的老头获奖啦.完全在我预料之中.我是在它刚出现在网上时几乎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根本就放不下,然后,用QQ推荐给国内众好友!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可能我比你小一点.
60年代每期都看小朋友,但没有你那有福的慧眼,二黑的画北马虎过去啦,哎,那叫一个遗憾!
70年代,好像是从报纸批黑画,对黄永玉了解多了起来,以前只知道他似乎总是画那些颜色很重大青,大绿的荷.
后来不久就有了和你一样的感觉,他的散文真的独具慧眼,而且,词汇鲜活.难道和那个同样奇特的表叔有关,我想有关的主要是你说的湘西人的精神.
再往后,在电视上看到了他牵狗在故乡石板路上遛弯还有他不知在啥地方的大宅子,里边好像还有半亩荷塘......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无名。

常叹道,人生短促而学艺艰长。一生除了油盐柴米的挣扎,功名利禄的愁苦,还有多少时间来治学为文?

写写这些前辈,是虽不能至,心想往之而已。“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至可悲也!
网上无名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受教了!您的文章向来无名都喜欢,佩服您笔下的人物,还有您本人治学为文的态度。谢谢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