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聊《翻身》记(十一)
为人父 (2024-07-11 11:03:40) 评论 (2)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化。
----毛泽东
农民分得土地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成了首要问题,因为共产党搞土地革命、平分土地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在张庄,互助组的出现并不是完全自发的,而是党组织推动和组织的结果。毛泽东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高手,他经常提到的两个组织起来之一就是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另一个就是组织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另一方面,翻身农民也有组织起来的动机,因为农具、牲口等生产资料的缺乏,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否则一家一户开展生产的话,不是这家没有骡子,就那家没有犁杖,而有骡子的未必有足够的地,也未必有运输的大车,毕竟平分土地之后,家家户户都分到的土地都不足以使用一头骡子。所以只有组织起来才会使有限的生产资料发挥最大的效用。在1946-1947年,太行山区的成立互助组的运动进行的非常顺利,因为官民想到了一块。
张庄最成功的互助组是一个叫杨忠盛农民领导的。一开始这个互助组只有五户人家,因为杨忠盛领导的好,很快就扩张到二十二户人家。杨忠盛人厚道、不计较,对待成员公正合理。他的互助组里有四户军属,还有两家缺乏劳动力,别的组不愿收留,杨忠盛都收到自己组里。互助组不仅生产上分工合作,而且在生活上也相互照顾。村里的民政主任李盼明在春播时病倒了,杨忠盛就组织互助组成员为他耕种,不仅不收报酬,还不在他家吃饭。因为李盼明家的粮食不够吃,互助组就借他粮食,让他度过春荒。这使得互助组成员都大受鼓舞,大家心里有了底,知道一旦自己生病了,互助组也会帮助自己,于是干活更加不惜力。杨忠盛领导这个互助组实行充分的民主协商,每件事都在互助会上进行协商,大家集体做出决定,而杨本人从不随便发号司令。这充分调动了组员的积极性。年底,这个互助组被评为张庄模范互助组。
妇女们也组建了互助组从事纺线工作。集体在一个原军阀的大院里纺线,比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在家纺线愉快的多。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使得枯燥的纺线劳动变成了快乐的事。
事实证明,集体经济能否搞得好,领导人非常重要。在地少人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志愿合作性的集体经济确实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就是一个例证,以色列建国初期,就是靠集体农庄养活了以色列人。如今的中国,又面临了七十多年前的问题,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制已经走到了头,小农经济模式成了限制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是重回集体经济,还是走资本下乡之路让中共政府颇为头疼,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为了促进生产,发展经济,边区政府也出台配套的税收政策,以奖勤罚懒。
以前国统区实行的是简单的比例单进税,这种税收制度就是收成越高缴税越多,等于是惩勤奖懒,打击生产积极性。边区政府进行了税制改革,将比例单进税改为负担亩税制。所谓的负担亩就是凡是能产十斗谷子的土地面积就算一个负担亩,一个家庭有多少负担亩,只要计算一下前三年平均产量即可,用这个产量除以十就是税收额。确定了负担亩后,今后三年的税额不变,农民不管通过什么办法在增加了产量,那多出来的收入就都属于农民自己的。同时,政府鼓励农民开荒,六年以上没种过庄稼的就算荒地,新开垦的荒地三年不纳税。这个税收制度对于勤劳的农民是个很大的鼓励,促进了农民增加产量的积极性。
韩丁认为这个税收制度类似于美国的联邦所得税法,但有一点比联邦所得税制还好,即边区的税制对用马骡驴的家庭也实行减税,每头骡马驴可以免除一个负担亩的40%税,这样可以保证牲口也有一定的口粮。
除了鼓励生产的税收制度外,政府还鼓励农民进行冬季生产,教育克服懒惰思想和自满意识。边区政府还积极发展信贷,建立广泛的村级消费合作社,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民负担。
除了发展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边区政府也发展公营经济。公营企业最重要的一个业绩就是铺设了一条从东部进入太行山的窄轨铁路。还有一个重要产业就是军火生产,连张庄都办了军火原料加工厂。这个厂用草木灰生产制造炮弹所用的硝酸钾,以满足解放军对炮弹不断增长的需求。除此之外,边区政府还致力于开矿和冶炼这些属于重工业范畴的生产。
评论 (2)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阅读!
毛泽东的思想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详细描述了集体化的必要性和成功案例。值得学习借鉴,让农民脱贫致富。
为人父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