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到德国,定居西班牙海岛,不断开拓进取的中国女人
bronzegoat (2021-05-26 06:28:54) 评论 (1)一个人,一个女人,用半辈子的光阴漂洋过海,从中国到荷兰,经德国到新加坡再到德国,最后落户西班牙,跨越销售、翻译、中医、机场管理、饭店老板等行业,做一行就能有所建树,然后又去挑战下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行业。这是怎样的一种奇特人生?
在西班牙阳光明媚的马约卡海岛上,有一个面积2万多平米的庄园,除了西班牙风格的别墅主楼,两边的副楼里还有20多个床位和十几间客房。院子里有美丽的游泳池,花园里种着成片的各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鲜花、橄榄树和柠檬、橙子、枇杷、石榴和梨树等五百多棵果树。一位身量苗条、穿着朴素的女士,轻盈地穿梭在园林和客人之间,偶然冒出来的几句中文,恍惚间会让人认为这是哪个世外桃源。
女人名叫何菱,是这个海岛庄园的女主人,但她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饭店老板,而是一个用前半生的时间,跨越几大洲、闯荡了五个国家,在销售、机场管理、翻译、中医和酒店等五个行业都有成功建树的优秀女子。这海岛庄园里美丽的一切,都来自于她50岁生日的一个主意,然后她们全家就从德国搬到了西班牙上,再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造出来的结果。
1.艰难困苦中,有女初长成
何菱1964年出生在东北,成长却是在北京。
何父懂三种语言,精通日语,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他是那种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工作。何菱兄妹平时很少见到爸爸,即使是周六的闲暇时间,何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王府井新华书店。那时候一本外文字典要30多元,他的工资一个月也不过才110元,却舍得花近100元买上三本外文字典。何菱还记得为了让爸爸买书,他们兄妹四人得省下郊区的公交车票钱,从白石桥走路回家。而为了奖励他们,爸爸给他们买了个一毛钱的雪糕,四个孩子一边走路,一边轮流每人舔一口。爸爸对知识的追求,还有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何菱。何父和爷爷很有远见,他们认为从小就要给孩子们一个翅膀,让他们学知识、尊重知识,学会外语就能走遍天下。因此何菱兄妹在80年代就各自熟练地掌握了一门外语。
何妈是俄语教师,在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转行做了行政工作,主管学校毕业班的思想教育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家庭和问题家庭的问题,经常要面对打架斗殴等负面事情。她常年加班、起早贪黑地献身工作,严格按照优秀党员的准则要求自己,是海淀区模范教师及三八红旗手。夫妻长年两地分居、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担让她得了严重的神经性头痛,经常痛得满床打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所以何菱的童年里很少有父母的呵护和宠爱。后来何妈50出头即因癌症去世,成了刚入职场的何菱的心头之痛。
何妈热情开朗,也很坚强。尽管当时物质亏缺、家里经济紧张,她也仍然经常帮助别人。有亲戚朋友来北京出差、结婚、或上访,何妈都会留人在自己家住宿吃饭,帮人解决困难。受妈妈的影响,何菱兄妹们很小就学会了接人待物,并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他们住的大院当时叫东风大楼,与原总政歌舞团是一墙之隔。大院里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大家的脖子上都挂着钥匙,白天自由玩耍,中午去食堂吃饭。他们一起划卡买饭,跟食堂里服务的四川兵贫嘴,还向他们学好听的四川话。每到周六,大楼之间还会放电影。看电影<<青春之歌>>,小何菱就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早日实现青春的梦。看朝鲜的<<卖花姑娘>>,小何菱就哭得一塌糊涂。就这样小朋友们互相陪伴,过着开心的日子。
(1966年全家福,何菱2岁,照完相父亲就被下放了)
四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何妈又加班做家访去了,何菱和姐姐没有饭吃。八岁的姐姐就试着给妹妹煮粥喝。每当锅里一冒泡她们就往锅里加水,一直加到米汤溢出锅外,把火扑灭了。两个小姑娘吓得把被子捂到头上,饿着饿着就睡着了。在这样的记忆片段里何菱慢慢长大了,长大后她非常独立,性格也很好强。
2.闯荡欧洲,独自打拼
大三大四的时候,何菱在国旅北京分社做了两年的业余导游,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自己的英语口语。大学毕业后她进了机关,因感觉不太合适,只干了两年多,87年何菱就离开机关转到了外企,在一家荷兰公司做工业复印机的销售与公关。荷兰公司很欣赏她的语言能力和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第二年就派她到荷兰、香港以及德国进修和出差。
外企的工作让何菱经常出差去上海。她出入住的是星级酒店,大半的工资都花在买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上,日子过得很滋润,活得也没有负担,她无忧无虑,所以尽管她觉得欧洲很美丽,却也并不想出国。
她办公的地点在长安街上的民族饭店。89年5月,学生运动越来越激烈,每天游行的队伍让人无法正常工作。公司老板问何菱:愿不愿意去德国加强德语学习。正值男友去美国继承遗产,与她分手,于是何菱就动身前往德国。
何菱的德国朋友老包在汉诺威有套遗产房。可是老包喜欢北京的生活,房子一直空在那里。他说何菱可以在他的房子里住一年,随便住、随便吃,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条件是帮他照顾好房子。就这样何菱在德国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何菱还不会德语,也不会开车,德国的天气又冷又潮湿,相比国内舒适自由的生活,她觉得在德国的生活很艰难,可是她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用六个月的时间,她快速地在汉诺威的一个私人学校里学了德语课程,拿到了证书,也有了很好的德语交流能力。
其实88年在国内何菱就认识一位来自德国汉堡的声乐系教授。德国教授当时应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教授的邀请,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成都音乐学院做一年的客座教授。因为在日本、中国、加拿大以及中东都待过,教授很理解海外生活的孤独和困难,经常资助他的中国和日本的学生,帮助大家解决在德国找房子、成家立业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在德国没有别的熟人,何菱就经常在周末坐火车去不莱梅见教授。
(何菱的公公,德国男中音歌唱家Claus Ocker教授)
教授是不来梅东亚协会的积极成员。该协会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来促进商业交流,教授会在庆祝会或节假日里登台演唱,何菱则是他的热心听众。因为英文好,她经常协助他们接待一些亚洲贵宾,带贵宾们游览不莱梅,或者陪夫人们购物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她的德语口语得到很快的提高,也认识了很多人。通过教授的引荐,她又认识了很多热爱亚洲文化的欧洲人,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她的朋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教授是一名智者。他在二战中受伤,以至于终生身上都带着子弹。他虽然是商人出身,但是特别热爱声乐,一路自学成才,拿下汉堡音乐学院的博士学位,最后还当上了教授。何菱还从教授身上学到很多人生的道理,他坚强的毅力和成功的典范成为了她的楷模,在她最困难的时候还给了她很多的温暖和帮助。教授的儿子也是何菱在国内的一位熟人,这期间他也回到德国,与她相恋并走入婚姻,教授也就成了她的公公。
教授在86岁的时候被查出患有肠癌,他坦荡地说“我不希望接受任何治疗,我希望这样自然的死去。” 他坚持工作,仍然上舞台办音乐会,直到92岁自然断食。他说:“我很感恩能活到现在这个年龄,还有现在的这个生活质量。我很清楚每个家人的名字,而且我什么都很健康!”然后他断然绝食,不再吃饭。何菱陪了他最后七天,每天都去看他。她很难过,公公却告诉她不要伤心,他说“没什么可伤心的!我很享受我的人生,你为什么要伤心呢?”还说自己要笑着面对死亡。最后教授真的顺其自然,坦然地走掉。他自强不息以及坦荡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何菱。
3.转战新加坡
1993和95年,何菱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了。她想让孩子们接触亚洲文化,正好先生找到了去新加坡工作的机会,于是全家就搬到了新加坡。
尽管新加坡的工作许可证特别难拿,但因为中文、英语和德语都非常流利,何菱马上就在樟宜机场找到了工作,负责机场的贵宾接待工作,管理着一支33人的团队。这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团队,里面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马来人、印度人及缅甸人和巴基斯坦人,即有不少穆斯林。
刚开始何菱没有多元文化的工作经验,不知道每年春天有一个月的时间是穆斯林的斋戒节。在这个月里,穆斯林们每天在日出之后到天黑(八点)之前既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因为饥饿,团队里的穆斯林姑娘们都很虚弱,注意力也很差。正赶上世界名模克劳迪娅希弗访问新加坡,何菱在排班的时候并没把斋戒的因素考虑进去,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失误---希弗被四百多名影迷围得水泄不通,原因是本该在贵宾室里值班的穆斯林姑娘们,因为饥饿都自行离岗休息去了。
这以后何菱就努力学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不同文化,在行政管理上也更加充实自己。
新加坡有很多华人,他们的幼儿教育不仅早,而且是强迫性的。那里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学很多东西,比如语文和数学。可何菱的孩子都在德国出生,秉持的是德国自由放松的教育方式,即让孩子们尽情地玩,所以孩子们不适应每天坐在板凳上、背着手上课的方式,很不开心。另一方面97年亚洲的金融风暴影响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正赶上女儿快上小学了,所以1999年6月,何菱夫妇就离开了新加坡回到德国不来梅。
其实何菱的丈夫家庭背景好,个人的学历、外貌、语言等才能一流,工作也一直成功顺利,说起来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人。回到德国的生活让他觉得很失落。德国的人工很贵,所以家里就没有了新加坡的保姆和司机,一切都得自己来。他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所以他非常悲观、消极,经常萎靡不振,看事情很阴暗,既不懂得感恩,不满足现状也不愿意改变,经常抱怨。这与积极向上、爱热闹、阳光爽朗的何菱很不合拍,最后导致了他们13年婚姻的结束。
4.协助开办德国中医诊所
尽管还在婚姻破碎的痛苦期,何菱却鼓励自己要重新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四处打听。正好她的一个德国朋友乌茜在考虑办一个中医诊所。乌茜是学汉语的,很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很欣赏中医治病的角度和观点,她自学了中医,在德国考取了自然医师的执照。她说:“你回来得正好,能帮帮我吗?”于是何菱就加入她的队列,从事务性的工作开始做起,正式筹备中医诊所的开张。
那时候中医在德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要得到德国卫生部的认可并不容易。何菱全力投入,参与了这段艰辛的开拓性工作,其中包括很多和中国有关的事务性事情,比如和医院交流考察、挑选合适的中医师到德国来等。
2000年11月,何菱带领不来梅市议会的18位德国议员,代表不来梅红十字会访问中国。他们访问的目的是考察中医在德国的可能性,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落户到德国、尤其是不来梅市。他们先后考察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肿瘤科、肺科、内科、针灸科等各个科室的日常工作,从而得以结识一些名中医。他们还考察了不来梅港口与上海港口合作的可能性。这次中国之行的结果是:不来梅红十字会中医诊所正式挂牌成立,德国从此有了第二个正规的中医诊所,是中医走进德国的一个里程碑。
(高雅大气的不来梅红十字会中医诊所)
在建立诊所的初期,他们精心挑选并邀请国内的老前辈到不来梅,比如上海的林钟香、陈治立、丁一谔,陆垚淼(已故)、张海蒙、倪伟医生,昆明的林一萍、李锦明、徐红、梁晓英、邓一军、马黎医生等。这些医生为不来梅诊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诊所每天门庭若市,成为德国最专业的中医诊所之一。
(2009年,在不来梅在市政厅纪念中医诊所成立十周年,右四是何菱)
诊所成立以后,他们还到各个地方,比如汉堡和不来梅的周边做了很多中医讲座,全方面地在德国介绍中医。何菱的工作就是在中医和病人之间做翻译。
不仅工作,在生活上她也会照顾医生们,为他们在德国的生活创造一些便利条件。业余时间她还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一起做饭,让医生们在不莱梅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尽可能的快乐。后来他们都结下了很深的情谊,有的还与她成为了挚友。 病人们也很尊重何菱。他们感恩又热心,与她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在她50岁生日的时候,还有病人特意从汉堡赶到不来梅给何菱送花。
(何菱在不来梅中医诊所为公众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就这样何菱在中医诊所工作了17年,与众多的名医一起共事,也为在德国传播中医文化做了很多工作。她从医生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中医的知识,让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终身受益,也形成了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观念,并把这些思想都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在何菱集中精力投入中医诊所的这些日子里,她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先生当时是不来梅市的议员,在上海豫园中品尝了美味的小笼包,就爱上了中国美食。他们因工作而结缘。他对何菱的两个孩子视为己出,十分疼爱。孩子们有什么需要,甚至都不需要何菱的参与,父子三人直接就解决好了,包括资助孩子们上学、找房子,给孩子买汽车和投资厨房等。2003年小儿子出生了,父子四人照样亲密融洽,并没有因生父不同而造成隔阂。
(何菱39岁时在工作中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并生下小儿子)
5. 五十岁华丽转身,西班牙再创辉煌
50岁,何菱在心里酝酿新的目标。不来梅的天气阴冷潮湿让人心情不好,诊所的工作没有了挑战性,成了常规生活;她还想给小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当她考察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后,觉得那里不仅风和日丽、阳光明媚,那里的私立学校对儿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2016年,他们卖掉在德国的房子,举家搬到了马约卡岛上,临行前她还在德国短期地学了一些西班牙语。
来到海岛上,她买下了西班牙首富闲置多年的庄园,请人和自己一起动手改建,把积留了几十年的垃圾清扫干净,还自己动手重新装修,把整个庄园改造得漂亮别致。
(阳光灿烂的马约卡岛上何菱的宅院)
她努力去了解那里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先后举办各种中医、饮食、营养保健和健身的讲座,每逢节日比如中秋节和元宵节也都会搞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她与当地人的联系,几年下来就有了很多朋友。
为了不与当地社会脱节,2017年何菱申请了TUI公司的危机经理的职务,在机场负责所有德国航班在起飞前checkin的这一个小时内的问题。也就是说,登机前的等候期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飞机误点导致的问题、还有顾客的任何问题,不管是业务上的还是时间上的,包括超重、生病、护照丢失等,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都归她管。
(在西班牙帕尔马机场上班的何菱,负责机场登机管理工作)
尽管何菱的西班牙语水平还只是初级,她以前在新加坡机场的工作经验,以及她出色的德语、英语和中文能力,让她顺利地拿下这个工作职位,并很快在新的岗位上长袖善舞,干得如鱼得水。同时她也结交了很多西班牙朋友及同事。他们在生活上对她很关心,为她在西班牙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小儿子在马岛的私人学校里也很开心,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疫情下,他们尽情享受海岛上清净又自在的生活,没有复杂的人事关系,每天在大自然里呼吸着新鲜空气,惬意地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小儿子和女儿在划船俱乐部)
6.独特的育儿方式,教会孩子自爱、自立、自强
何菱的三个孩子来自两个不同的爸爸。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人,却仍然彼此友爱。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何菱感到非常满足。
(同母异父的三姐弟亲密无间)
延续自己小时候养成的节俭习惯,何菱从孩子们一出生就给他们买二手服装。德国二手店的童装都很干净,并不是破衣服的代名词,不少高薪家庭都会给孩子穿二手服装。何菱会带着孩子们参加德国教堂组织的二手物品交流会。她带着孩子们把自己平时不用的玩具和童装洗干净、熨干平整后再标上标签,然后出售。因为准备得精心,所以每次都卖得精光。孩子们辛苦又快乐,挣来的钱成为他们的奖励,可以拿去买自己喜欢的二手玩具。
何菱很享受跟孩子一起准备二手物件的活动,孩子们也甘心情愿地穿上漂亮的二手服装。后来孩子们长大了,不管到哪里都有极强的环保意识。女儿习惯于书包里总是装着布袋子,从来不用塑料袋。大儿子现在已经做了爸爸,他给宝宝买的也是二手服装。
何菱认为,爱别人容易,爱自己却不容易。没有人照顾和爱你的时候,就要自己照顾和爱自己。首先要先爱自己,然后才会爱别人,所以她培养孩子们从小就要自立、自爱和自强。做为母亲,她认为只有自己坚强了,才能带出坚强的孩子,也只有爱自己、也爱生活的人事业才能真正成功。
她每周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单独和一个孩子相处,比如她想单独带老大的时候,就会把老二托付给保姆。这样孩子们在每周的这一天都很高兴,因为TA 是主角,可以主宰自己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什么事情。
女儿每到属于她自己的那一天,总会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和妈妈去买各种手工材料,然后回家做手工,而妈妈一整天都会陪着她。
大儿子喜欢户外运动,所以他的这一天多半在公园的游乐场里度过。攀高、爬树一整天,回到家里他很充实。儿子说,“妈妈这一天都贡献给我 了,我特别满足。”
小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乐高玩具。妈妈会带他去汉堡的乐高专卖店,给他买不同的乐高产品,然后陪着他玩乐高,为他做好的模型一个个拍照,再剪辑成小电影。这成了他长大后难以忘记的美好时光.小儿子的国际象棋比赛妈妈每次都会参加。她会往返接送儿子到全国各地,在那儿等候他一天,结束后再带他回家。这也许是因为她自己小时候缺乏父母的陪伴,现在就补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吧。
就这样每个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的干扰,每人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发展,所以他们也很珍惜在一起的时间。他们三人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群,在需要的时候互相支持。包括上大学、选择专业等重大事情,他们都先互相讨论过了,然后才会和父母商量。因为一家人住在不同的国家,他们还会彼此委托去采购礼物,时不时在父母的生日送给他们一个惊喜。
何菱还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两个儿子在不同阶段都打篮球和排球,而且都打得不错。小儿子和女儿都参加了划船俱乐部。他们要自己准备比赛用的船,还要擦船、洗船、学会准时起床以参加比赛、以及等候比赛等,这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自理和组织能力。女儿现在在奔驰赛车公司主办世界级的赛车赛事。她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能独立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能熟练地使用四种外语,她一个人在世界到处旅行,满足地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
大儿子则是一个稳稳当当、踏踏实实的家庭暖男。他生活在柏林,有自己的小家庭和宝宝,很满足地自己种菜、自己煮饭。他学的就是饮食科技,正好负责全家素食、吃健康食品,这是他的愿望 。
小儿子今年18岁,已经拿到了德意志银行的奖学金,他干得非常开心,深受到德意志银行总部的重视,可以有选择地去学金融专业,走投资的路。现在他正准备要开始大学生活。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何菱的观点是: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其实说的就是人生要不停地有新目标,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国内不少她这个年龄的人都已退休,但对何菱来说,生活中上还有很多东西等着她去开发、去学习,她要努力跟年轻人打交道,不停地发现生活的美好,也愿意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的人走入她的庄园和海岛生活(何菱微信号 HeLing213)。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评论 (1)
PMI是西班牙第三大机场,疫情之前每年都会去这个地中海天堂岛马略卡度假一下......
bronzegoat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