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上海最美弄堂,教你不得不爱的上海(二)转载
风大风雨小雨 (2014-12-13 14:23:53) 评论 (0)(摘自上海的记忆)
6、淮海路
淮 海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华山路,全长5500米,是原法租界东西走向的一条主干道。一直以来,淮海中路是本地公认的最有海派腔调和异国情调的一条马 路,属于徐汇区境内陕西南路至兴国路的那段淮海中路,全然不见淮海中路东段商业街的繁华景象,相反,一直以来都是沪上最为雍容华贵的高档住宅区。在不到 2.5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光是被列为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就有20处之多,这当中包括了美国、法国、日本(曾经)驻沪总领事馆和宋庆龄在沪旧居等顶级花园洋房,以及淮海公寓、淮海大楼、武 康大楼等沪上著名的老牌公寓;再有,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那些典雅的弄堂和弄堂里让人目不暇接的漂亮建筑。
毗邻而立的新康花园和上方花园是淮海路上最有韵味的弄堂,二者当年的设计者皆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两座花园里弄均兼备了里弄房屋、花园住宅和高级公寓的高档居住区特征,是上海新式花园里弄的经典之作。
新 康花园位于淮海中路1273弄,建于1934年,属于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主 弄堂南北贯穿于淮海中路和复兴中路之间。由淮海中路一侧大门进入主弄堂,两则依次排列的11幢二层建筑采用的是毗连式住宅,即每幢建筑内安排了两个住户单 元;上、下层各有独立的门进出,互不干涉。二楼朝南设有凹廊式大阳台,而底层则为半室外空间的门廊。红色筒瓦、阳台的螺旋形立柱、屋檐下连续拱形样式的装 饰线条等都为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临近复兴中路弄口一侧是四幢五层楼的公寓,建筑围绕主弄的轴线布置,形成围合空间,而各栋公寓的主出入口侧面向围合空 间之中心;建筑立面一层为茶色面砖贴面,二层以上为水泥砂浆抹灰,淡绿色涂料饰面,平屋顶,左右对称,设转角窗,体现了简洁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
上 方花园坐落在与新康花园一墙之隔的淮海中路1285弄,此地原系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家花园,所以被称之为‘沙发花园’。1933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块 园地后,于1938年至1941年分批建成花园式里弄住宅,取名“上方花园”。弄内建筑呈行列式布局,由74幢3层建筑组成。住宅类别分别有联排式、毗连 式和独立式,每一个门牌号为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上方花园住宅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缓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也有装饰简洁的现代式。外墙为细颗粒状的凹凸处 理,刷米黄色涂料;建筑的细部装饰富于变化,屋内宽敞明亮,钢窗有圆弧形、八角形和长方形等多种样式,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落地窗前有线条柔美的铸铁小阳 台,门栅、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淮 海中路1350弄,愉园,1-15号建于1941年,16号晚于1941年建,新式花园里弄住宅,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筑布局分四排,共十六幢;主弄宽 达6 米,支弄宽度也有4米,便于汽车通行。弄内建筑高三层,种类包括有独立花园住宅、双联和联排花园建筑,且每幢住宅南面均有私家小院。1-15号由淮海中路 1350弄出入;而16号,如今是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已经改由常熟路280号进出。建筑采用四坡顶、盖红色机制瓦;外立面采用水泥砂浆和黄 褐色条形面砖相间的做法,在两种材料的交接处的窗户上下沿都做出外凸的线脚,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构图,属现代建筑装饰风格。
淮 海中路1487弄,上海新村,夹在了“美领馆”和曾经的“日领馆”两座豪宅中间,区域位置自然相当地显赫了。该建筑群建于1939年,属新式里弄住宅,上 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弄堂内共有混合组合结构的楼房五十六幢,呈行列式布置,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联排住宅,楼高三层,坡顶,水泥砂浆外墙,立面简洁,基本无装 饰,具有上海新式里弄典型的的形象特征,这是老上海中产阶层首选的‘新里’住宅类型。
淮 海中路1610弄,逸邨,1942年竣工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里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幽深的弄堂隔绝了门外淮海中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走入逸邨让人感觉 非比寻常的静谧。8栋住宅沿宽敞的弄道两侧排列,较缓的筒瓦坡屋顶、螺旋形窗间柱、花铁栅栏、筒瓦的门窗眉饰等建筑元素,无不传递了西班牙式样的建筑风 格。弄堂口马路正对面的银白色高楼是现今的上海图书馆, 忆往昔,那块地头上曾经是出了名的“牛奶棚”(乳品二厂),当初能到这箱来品尝一回“牛奶棚”出产的掼奶油,几乎成了那年代上海滩上名噪一时的‘开洋荤’ 标志。自己记忆中,从小长到成人,喝的牛奶都是从乳品二厂的大门里送出来的,小时候我们称这里为“奶牛棚”,因为每当走过这边,都会透过工厂大门,窥视一 番厂区院子里圈养的、身上有着黑白斑块的荷兰乳牛。或许正是因为想起“牛奶棚”即会联想到逸邨的缘故,因此,逸邨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比较深。
淮 海中路1670弄,中南新村,建于1941年,新式里弄住宅,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弄住宅建筑风格类似,均为四坡红瓦屋面,立面以浅色釉面砖、水泥仿假 石饰面、水干线条等构成,属现代建筑风格。每单元住宅均有小庭院。中南新村东面院墙紧邻安静的湖南路,地段及周边环境一流。
7、独立住宅
新 式里弄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建筑间的环境和绿化,许多建筑由原先的联排式演变成了独立式,室内布局和外观也更接近独立式住宅。其中,位于陕西南路和复 兴路口的‘陕南邨’非常有代表性。建于1930年的‘陕南邨’,旧称“亚尔培公寓”,解放后随着亚尔培路改称陕西南路而更名为陕南邨。邨内共有16幢独立 式的四层住宅,采用点状自由式布置,提高了建筑容积率;空地则种植绿化以美化环境,是著名的花园里弄住宅。1994年,陕南邨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小 时候去淮海路都乘42路公交车,车从从复兴中路拐到陕西南路的那会儿,映入眼帘的就是陕南邨建筑的外立面,红和淡黄颜色的镶拼图案给人留下了太深印象,一 直都没法忘记。长大后,每每骑车去静安寺,在常熟路拐入华山路的转角处,也可看见黄色外墙+清水红砖镶拼这般装饰的漂亮建筑,同样叫人过目不忘,这里就是 上海著名的大型新式里弄住宅群,建于1912--1936年的大胜胡同。因当初是由北京一神父所建,而北京称里弄为胡同,故取名为大胜胡同。
走 进“林邨”纯属偶然,那天,去模范邨、四明邨等挂着“优秀历史建筑”名头的新式里弄,途中路过威海路910弄‘林邨’(就在模范邨对马路),无意间瞥见了 弄底有一高大柱状建筑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弄堂前去探个究竟,原来那是隔壁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馆)的一个烟囱,做得很有艺术性,的确少见。再来仔 细瞧瞧‘林邨’,规整的纵横布置、新式里弄联排建筑,想当年,隔墙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同花园”,‘林邨’应当不会平庸。
模 范邨西面隔壁的弄堂就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文化名人邨—四明邨;而靠西紧挨着四明邨的延安中路955弄门前也挂着“优秀历史建筑”的牌牌。这里的住宅建于 1931年,砖木结构,按铭牌介绍是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四坡顶、文化石墙面、入口和阳台外廊处的古典柱饰等还是透露出了西班牙建筑元素,但和我先前看到的 西班牙风格建筑屋面多用筒瓦不同,这里用的是机制瓦。
延庆路123弄—淮海中路1270弄,原名大德里,南北贯通的弄堂全长15米,弄内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住宅。2008年底起这里经过了半年的整修,老弄堂显现了新景象。
大德里,淮海中路1270弄入口处的过街楼。文革前我二伯父就曾住在这过街楼的二楼,记得从淮海路的入口进门后直接上一段较陡的楼梯;过年时在过街楼临窗可以看到下面弄堂内的放鞭炮等热闹景象。当时这房子的卫生间就配有大的搪瓷浴缸,设施齐全,打蜡地板。
8、静安寺
下面介绍坐落于市中心静安寺街道区块内相邻的几个新式里弄,它们在价值体现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物业的每平米单价平均都在六位数之上了。
长乐路764弄 ‘长乐新村’
原为 ‘杜美新村’(旧时长乐路的名字是杜美路),1930年建造,砖混结构,新式里弄住宅。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长乐路774弄,南华新邨
砖混结构,新式里弄住宅,现代建筑风格。
裕华新村,由富民路182、210弄和长乐路750—760(双号)组成的建筑群
1937~1948年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3层砖木结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
住宅坐北朝南,屋前均有小花园,平缓坡顶,外墙棕色面砖和水泥砂浆饰面,表现块面、线条的组合与对比。弄堂极其宽敞,这在上海里弄不多见。
9、五原路
写 那篇《上海弄堂》文章的陈丹燕是住在五原路上的。淮海路、乌鲁木齐路、华山路、武康路、长乐路--五原路周边的这些街道早都名声在外了,唯独五原路依然默 默地守候着流逝的日子。五原路不宽,那些藏在梧桐树后的弄堂虽然不深,但仍然给人温馨和静谧的印象,倘佯期间颇能体验到一点历史和文化的感受。
五原路289弄,建于1933年,英国传统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原为外侨公寓。弄内建筑尺度宜人,氛围亲切。
五原路上是住过不少名人的,但小马路并不因此透露出丁点张扬的气息,而是保持着一贯的淡定,静守着岁月的流转。建议你走过五原路时,去288弄看一看,弄内3号是画家张乐平的旧居,当你跨入弄堂的顷刻间,记忆里那个给你带来童年欢乐的可爱“三毛”形象顷刻间将重现眼前。
长 宁境内,愚园路和新华路上的众多新式里弄因时常被介绍而为人们所熟悉,至于其它路段的美丽弄堂大多至今不为人知。其实,在那条人来车往、看似喧闹无比的南 北交通要道江苏路两旁,也是藏着不少值得一看的新式里弄住宅的,它们中的许多还被授予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号,比如:忆定村、月村、中一村和安定 坊,其中感觉更值得一看的是安定坊。
主 要路段落在长宁地界的泰安路,是我一直以来都比较推崇的看似低调、但内涵丰富的漂亮小马路。泰安路上最有韵味的老房子藏在了如下三条幽静的弄堂内:其 一:76弄、亦村,1934年建造,由十四幢独立的西式花园住宅构成,弄内4号是贺绿汀的旧居,这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家从1956年直至1999年逝世,在 此度过了的大半生的时间。
第二条弄堂是泰安路115弄,1948年建造的英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共三排八幢,每幢住宅南面均有大花园,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周谷城先生长期居住于此弄6号。
相 比前面两条弄堂,120弄、卫乐园的内容似乎要丰富得多。卫乐园建于1924年,共有砖木混合结构的花园洋房31幢,建筑仿英、法、西班牙等式样,整齐美 观,美味齐备,底层都有汽车间;弄堂宽敞,是上海近代建筑中有名的小花园。著名剧作家黄佐临先生长期寓居该弄1号;贺子珍49年从苏联回国后,曾住弄内 10号。
小时候我熟悉的几条弄堂: 大光明不远北京东路的新昌里,静安区富民路的富民村,淮海路的淮海坊。
风大风雨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