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笔记

宋哲学 (2007-02-09 23:30:44) 评论 (0)
http://www.phil-commune.org/phpbb/viewtopic.php?t=231

Zen

奎因把分析命题分为两类,一类的真值仅取决于逻辑词项,由于奎因保留逻辑词项的有效性,因此他承认这一类命题的分析性。另一类是所谓依意义为真的命题,奎因认为所谓分析性的间接逻辑循环正出现在这类命题中。 奎因顺便对卡尔纳普的可能世界的状态描述集理论,使用语义上溯的方法进行了质疑。正因为状态描述集理论在命题集合的边界问题上的含混态度,奎因质问,所谓同义性是否能在可能世界的状态描述集合中维持是没有保证的。 对定义的进一步考察表明,对定义的信任感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模式,数学中的“定义”其实就是一种符号缩略,但日常生活中的所谓定义,奎因用词典编纂者的例子表明,其实仍然依赖于在先的同义性。所以,用可互相定义来解决依意义而真命题的分析性,仍然有求助于需要解释的概念的嫌疑。 使用外延主义的策略,可以避开对意义、同义等需要考察概念的求助而直接从真值情况决定分析性,这就是所谓替换的保真性。但是外延对确定同义并不是充分的,能充分保证替换不变性的,必须排除模态命题中的真值变异,而这又兜回到需要定义的概念本身,奎因称之为“戏法”。 这个“戏法”是这样构成的:分析性转变为替换的等价性,而替换的等价性又须排除偶然的等价性,转变为必然的等价性,却只有靠就是指分析性才能维护。 针对卡尔纳普语言系统形式化理论的对分析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奎因认为,形式语言系统固然可以通过公理化的语义规则来定义对语言系统的“分析性”,但是对于形式语言系统的源头——自然语言,这种应用分析性直觉的结论完全不起作用。形式语言系统和其公理化的语义规则相对自然语言来说是两个变量,而正在讨论的自然语言的分析性则是第三个变量,如果不依靠暗中偷运常识,则三个变量的互相定义实为循环定义。而且,同可能世界的状态描述集理论一样,对于人工设置的语言系统,维持日常语言中语词的同义性也是没有规范来保证的。 分析与综合的区分构成了还原论的基础,因为任何语句都由不同比例的语言成分与事实成分构成(分析命题就是事实成分为零的语句),因此,只要理出语句里的事实成分,就可以把语句还原为经验。 谈到还原论的时候,奎因无疑是以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为其对立面。卡尔纳普试图表明,通过逻辑与经验的形式化构造,最后人类全部的知识都可以归结为原始的格式塔式的感觉原子,对于所谓的抽象元素,卡尔纳普则使用了相似圈的“准成分”分析,使用反向的构造法而归结于感觉原子。但是奎因认为,卡尔纳普正如对分析性的揭露中所显示的那样,求助于引入未经解释而实际构成循环定义的概念才完成了这一构造工作。 正是受到这个失败方案的启示,奎因提出了整体主义的思路:在一个系统中语词之间本是互相勾连,并不存在绝对的基始语词可以构造出其它语词,面对经验检验的只能是整个系统,而且系统中没有任何单独的语句有绝对的理由可免除调整。 整体系统中也不存在单独的可与事实进行符合论式一一对应的单独词项,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保证整体的有效,系统的本体论原则上是神话性的。没有超越系统的本体标准。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