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激起千层浪
申巷九 (2007-10-17 20:21:26) 评论 (2)一“色”激起千层浪
近来,由《色戒》引起了一轮色和性的论战,我看这《色戒》应该成“色开”。我们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这性也是包了又包,裹了又裹,可纸包不住火,它经常是犹抱枇杷半遮面,还偶尔露峥嵘。受压抑的同胞们憋闷了太久,一定要释放出来,才不至酿成大病。毕竟“色”与人类主题生活休戚相关,千丝万缕。隐藏,回避,乃至扼杀于情于理不通 . 记得文革期间的电影,清一色的革命同志,即使是有一些感情的描写,也是一带而过,含蓄的让人郁闷,我们经常在心里给电影配音,真想对着一对站在一米以外的恋人大喊:“阿米尔,冲!”。多少次,我们意犹未尽,就象一部剧演到精彩处突然断电了,带着遗憾走出影院。在那荒谬,单色调的年代,电影中那些人之常情的情感高潮全凭我们自己在心里发挥。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和性已再不是小脚女人了,我甚至觉得有点矫枉过正,一时间文艺作品里的色和性堂而皇之的摆在了显赫位置。然而我们应该要怎样的色?色和性应该在作品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色和性是感情的激素,是感情的延伸和发展,是感情的宣泄和表达,它也是婚姻的纽带,当然它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色的生活是苍白和枯燥的,色过多的生活会眼花缭乱,难以控制。
每个人对色有不通的理念,老一代人大多谈色色变,回避和淡化。中青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涵而不露,只为个人享用,痛苦一人承担。有的人喜欢悄悄与朋友,爱人或者情人间探讨。也有外向的,直率的人愿意与大家交流,同享“性”福生活,这些由个人性格和认识所决定,真可谓是千差万别。
然而,生活是包罗万象的,情感也是多元素组成的,除了性,我们还有“执手相看泪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慰籍和灵魂的滋养,当两个人的心灵交织在一起时,肉体的结合是多么的自然和美丽,那才是一张和谐的图画,浑然天成。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由思想和精神主导的,行为是它的附属品。
我想李安也决不会想把电影排成一个纯A 级片,靠这个作为噱头吸引广大观众,如果是那样,他实在是有辱于他的名誉。色应是为女主人的爱情作衬托,是爱情的渲染和着色笔,他的主题还应该是“情”。
中国名人中,洪晃是最敢说色谈性的人之一,一会要把男人分几截,一会儿又谈论女人一生究竟睡几个男人值,还把它写成公式,我倒是很少看到有人给她抛砖扣瓦的,尽管她不算是美女,而且有许多人喜欢她,为什么?除了认同她的观点,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佩服她对自己感情的尊重,喜欢就在一起,否则就分开,立场鲜明,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或扣以“痞女”的名称,她活的真实,是一个爱情的卫道士。换句话说,她对感情还是认真的。如今的改革开放时代,多少能人智士,事业有成,衣食无忧,还不是有很多人背负盛名,牺牲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人就是,被我的一个朋友称为流氓的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有不少的性描写,当我读完整部作品后,细细的体味,好像窥探到了作者那深邃的目光和久远的意境,不过是他的幌子,他的寓意就是讽刺哪个扭曲的年代对人性的摧残,我的朋友只看了半截,就断然的下结论是黄书,实在为她遗憾。
好像话题扯远了。总而言之,依我之见,精神和情感的大旗高高飘扬,性的小旗摇相助威,构成一副壮美人类生活图。需要时不必刻意回避,不需要时无须特别关照,让性为你的主题添枝加叶,让色为你的图画镀金着银。欣赏心灵呼应的色,情到深处色张扬。让人透过性的描写触摸到你爱情的灵魂,而不是穿过性的场景看到的还是肉体。
评论 (2)
这么多人同时地很热烈地谈论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以及它们的背景人物,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很不多见,谢谢李安了
看了色戒并不觉得是因为种种人体而吸引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比小说更立体,更生动,将小说中未曾细腻描写的情节,透过电影变得具体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喜欢女主角象迷一样的眼睛,她绝对不算漂亮,但却很有特色,那种韵味不是每个女孩都能显出的...
申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