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古代官員數字造假

(2007-09-02 20:19:02) 下一个

古代官員數字造假

【劉振墉】據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記載,在雍正二年,邢台縣向戶部上報庫銀有「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二兩二錢六分四厘七毫一絲四忽四微九纖四沙七塵三埃四渺七漠六湖四虛八澄九清二淨」,用阿拉伯數字可寫為:17922.26471

4494734464892兩。從兩後面的錢、分、厘開始,竟有十八位數字,這總共二十三位有效數字,真的是實測出來的嗎? 

筆者家中收藏有一把古秤(戥子),是一百多年前祖上經商時稱銀子用的。秤杆上最小的刻度(戥星)差,只相當於五厘,精密度不可能做得更高,這是由於受到杆秤結構的侷限。 

秤砣的懸線可以用最細的絲線,但戥盤掛線以及秤紐與秤杆之間的聯接,接觸面無法做到更小,因此,靈敏度很難再提高。 

用這樣的戥子,即便非常細心地稱幾千次,再簡單地相加(假定當時人人沒有測量誤差的概念),也只能紀錄到「厘」,再後面的十五位數字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只有天曉得! 

現代人能否用精密的天平來測量到這樣的結果?答案是:也不可能!設想用最大稱重是200克,感量是0.02毫克的一級電子天平,最多也只能讀數到克後面的第六位。 

可以判定,地方官上報的這長串數字,特別是後面的十幾位,根本不可能是秤量的結果,而是拍著豬腦門「瞎編」來的。 

這樣做,卻可以騙取上司的好感,和有利於日後的升遷,又不用花力氣。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發現,歷史上這樣「弄虛作假」的官員,還遠不止邢台縣這一家呢! 

世界日报2007-08-3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