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说几句
瑞冬 (2015-04-01 07:07:27) 评论 (4)读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共三部,读第一部时心潮起伏,几处都几乎泪下。读第二部时感情就平静得多,而第三部读到后来,就渐渐对不少文字失去了兴趣,有些就大段大段地快速浏览了。读后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这书比不上作者的另一本小说《人生》。《人生》叫人从头到尾都放不下,而《平凡的世界》没有这种力量。但是,《平凡的世界》这书,却夺了中国最高的小说奖,茅盾文学奖。我想,它得奖恐怕主要不是艺术的原因,而是政治的原因。因为它非常合时宜地为邓小平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从艺术言,这书不免有点虎头蛇尾,难怪小说最初投到几家杂志时,都吃了闭门羹。
我说这小说第一部最好,因为它真实。它不像浩然的《艳阳天》,不像柳青的《创业史》,不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它没有粉饰痛苦,没有歌颂错误。它真实大胆地揭示了毛泽东的农村合作化政策给广大农民造成的灾难。他们衣不蔽体,脚无完鞋,他们终岁饥饿,面黄肌瘦,他们读不起书,讨不起老婆,他们还动辄被召去开批判会,不容许有任何一点生财之想。我说它真实,因为在那个时代,我曾在贵州农村当过医生,我记得那赤身裹一件烂棉袄的男男女女,那含着母亲干瘪乳房而啼饥的婴儿……。这是一种贫困到骨头里的没有任何前途的生活。路遥用笔,把它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
路遥敢这样写,而浩然柳青周立波不敢写,因为路遥第二部里有包产到户,有分田耕作,有养鱼办厂,有外出打工,有脱贫致富,一句话,有邓小平的农业开放政策带给农村的新气象。如果不是这样,估计路遥也未必敢如此兜底揭露农村的赤贫。路遥通过这部小说,传递了一个信息:农村在毛泽东的铁腕之下,已走头无路,必须改革。邓小平的改革是划时代的。在八十年代中期,当大多数作家都在写伤痕文学的时候,路遥虽然也写了伤痕,但他更写了伤痕的医治,从而在政治上独占一筹。这是他得奖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政治意向,路遥在书中写了很多人物,从国务院副总理到省地市县公社生产队的各级领导。但真正生动有血有肉的,还是小人物,主要是孙田两家,如孙玉厚,孙玉亭,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强,田润叶,田晓霞等等。其中以少安少平的奋斗最为感人。然而上层人物,从国务院到省地市的领导,仍然是脸谱式的,都写得相形见绌。一是他不熟悉,二也许是他有顾忌。也正因为此,后面两部,特别是第三部,很多章节已经不太像小说,而像报告文学。作者只是忙于交代过程,阐述观点,叫人读了乏味。
现在这小说已改编成连续剧。看了小说,我恐怕不会再花时间去看连续剧。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电影或连续剧都逊于小说,因为编导常常都把小说进一步稀释了,稀释到庸俗无味的地步。一个例外恐怕是电影《活着》,比原著更感人。
评论 (4)
新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绝对没有稀释小说,长篇小说拍电视剧,何来稀释一说?何况电视剧的陕北风味很足,结尾也改得合理。
《活着》电影和小说都看了,电影淡化了不少,小说更为惨烈。
“孙少平”是文章的主线,是作者把自己溶于其中的写作精神,其他故事都是大背景用来衬托的,如果不理解“孙少平”一次次精神上突破的喜悦,感受不到文章最后作者精神上破茧而出的巨大幸福,就会流于一般的小说概念,最多也就是故事真实而已。这就是,同样的文章,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小说的结果是,孙少安当了个企业家,孙少平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境界大不同!好东西,用心去体会吧!
同意楼主的观点。我以为最生动的人物是少安,孙玉厚,孙玉廷和田福强。我下过乡,遇到过这样的人。这些人也许是路遥较为熟悉的人。我尤其喜爱少安,聪明勤奋,人还善良。给他好政策,好制度,他一定能改变命运!关键是他自己好了,也想让别人好,那怕再吃些苦。这样的人难找。他和他爸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过上好日子。而对少平的描写则有些矛盾,少平最终想在矿井里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追求不平凡生活的意义比少安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过出好生活的意义究竟大多少呢?!
作者写这本书累死了最后
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