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世界大学排名中国跌落的原因
瑞冬 (2019-01-13 08:36:32) 评论 (7)近日,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CWUR,发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学排名。
进入全球100强的大学,美国占51,英国占8,法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占4, 日本、荷兰、瑞典、德国、以色列各占3,丹麦、中国各占2,芬兰、意大利、韩国、挪威、巴西、西班牙各占1. 我所在的瑞典Lund大学和我在美国读博士后的密西根大学都在百强之内。
进入百强的2所中国大学是北大和清华。交大、复旦都不在内。
即使北大和清华在百强之内,和去年相比,也有较大的跌落。北大从去年的54名跌到92,清华从65跌到98.
这次评审是根据大学的教育质量,学生就业情况,研究成果水平,以及科研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等作综合评估打分。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注重客观,不注重大学自己提供的调查数据。
我觉得这一排名总体上反映了中国,一个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其科研的滑坡和弱势。我曾带过中国和瑞典的博士生、博士后,曾在中国两所大学当过客座教授,也曾和美国、瑞典、丹麦、芬兰、法国、荷兰、德国、英国有过科研合作,根据我个人三十余年的体会,原因也许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学术界的功利心太重,一个通病就是急功近利。学术研究主要不是为学术,而是为晋升,为提薪,为种种诱人的光坏。有了这个私心,稍有所见,就急于发表,从而导致其成果不扎实,失之肤浅和谬误。学术研究要舍得抛弃名利,要有甘于寂寞,兢兢业业,尊重事实,日积月累,皓首穷经的精神。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大学所缺乏的。
二。科研领头人和教师忙于其他事务,没有时间紧跟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的步伐,真正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造成相当普遍的专家不专,教授不教,导师不导的现象。别看教授们一带就是成十上百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认真的平等的讨论和交流。一次国际会议上我遇到一位浙大的博士生,他告诉我有些博士生都快答辩了,导师都不知道他是谁。
三.学生的懈怠。国外的学生小学中学的学习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知识面的扩展,他们学得愉快、轻松、兴味盎然。但一旦进入大学,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奋斗,全力以赴。而中国的学生过早地在小学和中学“艰苦奋斗”,疲惫不堪,其结果是泯灭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一入大学就松一口大气,就有大功告成,马放南山的心态,就开始忙于打扮,追星,谈情说爱。记得92年我初到密西根大学,深夜11点看到学校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坐满了认真读书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这儿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
四.党政领导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干预太多,动辄匆匆组织人马上阵,有严重的实用主义现象,导致科研人员不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兴趣是学术研究成功的第一要素。在社会科学领域,又有太多的框架,使人不能实事求是地作深层次的探讨。此外老师和研究生还得花很多时间去参与不断翻新的政治学习,去应付接二连三的上级领导的检查,考察,没有时间沉下心来考虑教学和科研。此外由于政治的原因,Google,PubMed,维基百科等等搜索引擎都不能正常工作,使科研人员苦恼不堪。
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众所周知的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功利心太重的产物,有些造假其实是导师或领导有意无意逼出来的。每年世界知名杂志因抄袭造假而被删除下架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这真是一个令人羞耻的现象,严重地败坏了海内外华人科研人员的声誉。现在还应运而生了很多帮人造假的“论文公司”,你付钱定购,他们帮你打造发表。这行业看来还十分兴旺。这种事情,国内似乎也“眼开眼闭”,有谁看到过将他们绳之以法的报导吗?
要扭转上述的现象,关键还是一个体制问题。如果体制不改,在现有的框架下,也许个别项目会有所成就,但总体突破不可能实现。
评论 (7)
这个阿联酋搞的排名水分很大吧,不能以此为标准。
回复 '新年好运' 的评论 : 我也不清楚这种情况下是怎么算的。我和国内合作发表的文章,我列我瑞典的单位,国内的同事列他们的单位。如果主要是我指导,我作为通信作者。有时是共同通信作者。
听说从国外聘的教授(非全时)的科研成果也算在了清华北大的成果里,不知是否是真的
When Rutgers ranked #45 in the world, you can pretty much ignore this ranking.
Attributed to system? Oh, my.
说得非常好。另外,留学时太看重学校排名,根本不先考虑自己的喜好,有无真正对口的导师。
很好的分析,只是它们都应该作为“中国大学排名为什么上不去”的原因,而非排名跌落的原因。这些原因自从世界大学排名把中国大学包括在内以来一直存在。
楼主找的这五个原因都很到位。隐藏在五个原因背后是体制的问题,体制又造成了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大学不可能独立于这之外,成为世外桃源,
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