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蒂莫西·L·托马斯:中国战略心理战的新发展

猪钢鬃 (2008-08-19 14:19:09) 评论 (0)
中国战略心理战的新发展


中国积极致力于发展适用于平时与战时的心理战能力 

    中国军事分析家对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爆发的几场战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战争中军事打击与心理战的密切配合,以及大众传媒所起的日益重要的战略作用,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中国心理战的悠久历史

    中国心理战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古代早期的心理战经验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主要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实质是攻击敌人的谋略;战争的主要原则是争夺对民心士气的控制;战争的要旨在于关注敌方统帅的决策技能和个性特征。

    道教强调刚柔相济,也涉及了战争中的强弱两方面,它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心理战理论,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研究。《易经》强调阴阳相伴并可相互转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心理战理论的重要基础,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主观认知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推崇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心理战。秦朝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运用的是远交近攻的外交心理战术;汉朝则综合运用了心理战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将心理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三国、两晋时期,心理战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朝代都认为攻心比攻城更有效,因此,比起军队的实战行动,他们更偏好于实施心理作战。

    明清时期,中国的心理战理论已变得停滞不前了。

    中国古代的心理战旨在达成战略欺骗,施展谋略,确保以谋略取胜,实现军事战略与心理攻势的有机结合。许多原则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对心理战的认识

中国学者有关心理战的论述中,对心理战的定义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心理战就是采用各种措施影响敌人的观念、态度、意志和行为。心理战的目标是不战而胜,或是以小战换取大胜。只有确保在政治上和战争的性质上处于有利地位(师出有名),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心理优势。

    另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战是一种宣传行为,是以动用武力为基础的劝服。一个集团可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或文化等力量改变对手的国家意志或是影响和改变其信仰、态度和敌对意识。力量和胁迫的运用是心理战的主要工具。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战理论是心理学与战略战术研究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心理战理论既有心理学基础,也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后者取决于国家特性,前者则更为固定。心理战战略就是一国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取向在心理上的具体体现。

    此外,部分学者还把心理战定义为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展开的多层次行动。他们认为,心理战的作战对象是国家意志、社会意识、文化传统、国家的经济脉搏、敌方的公众情绪、大众的意识倾向、军队士气以及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到心理战影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

    尽管对心理战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中国学者都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价值观体系是人们用以区分好与坏的一种心理倾向,也为人们认识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奠定了基础。心理战的最高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改变一国的基本社会意识和价值观而达成的。在这方面,西方运用其价值观体系(民主、自由、人权等)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长期进攻。西方运用民主和人权观念颠覆了苏联,并企图运用同样的伎俩干涉中国内政。美国的战略就是攻击目标国的政治、道德、社会和文化观念。中国学者喜欢引用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话来诠释美国的战略:“攻击思想意识是影响历史的钥匙”。

    心理安全观

实施心理战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要了解对手战略领导层的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打击。为了突出东西方心理战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中国学者探讨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他们认为,“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国防能力以及国家精神信仰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国家心理战的组织结构和运用原则、思想基础、主观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为中国的心理战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战略战术的论述成为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法宝”之一。尽管心理战以积极防御为特点,但中国则强调心理攻击与谋略的运用,特别是“用间”。

    中国学者断定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术,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人绝不能允许和平演变在中国发生,毛泽东和邓小平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对付西方战略的理论和战术。他们强调心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在心理战防御上要采取主动。信息和心理因素已成了政治和外交武器,其威力不容忽视。心理战所需的投入少,风险低,收效却很大。国民得到的信息量越大,心理战的施展空间就越广阔,信息传播所及的任何角落都可能变成心理战的战场。中国必须树立积极的心理战防御战略意识。积极的防御包括通过预防措施调节人们的思想:经过教育和引导,允许人们接触其他思想,让他们看到其他思想的错误之处,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免疫力,但是思想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中国学者预测心理战的主要样式是对民意的争夺。为掌握民意,中国必须发展独立自主的信息与媒体力量,引导民意,开展民意宣传。信息需求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被动的心理防御远远不够。中国只有主动进取,才能在民意上掌握战略主动权。宣传攻势必须精心准备,包括最初的宣传攻势受到反击后的应对措施。部分学者还强调了获取媒体优势及控制媒体负面效应的重要性。媒体控制是心理战的一个前沿阵地,新闻广播和计算机技术使人们能像观看体育比赛一样看到一场战斗的进程。过去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一个事件,如今上百万人都能目睹,信息的这种传播途径会对公众的情绪和士气产生影响。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胁迫是用来影响民意和媒体的主要策略。事实上,心理战和胁迫就像孪生兄弟一样难以割裂开来,恫吓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手段。在当今时代,非暴力胁迫手段的运用日渐增多,包括结盟、操纵媒体、经济制裁、金融打击、信息孤立和网络攻击等。他们认为,美国就是以力量优势作为心理战的基础,通过炫耀武力、军售和军事演习等进行胁迫。对此,中国必须贯彻自己的胁迫式心理战计划,包括发展中国的威慑力量和机制、胁迫式心理战战略等。中国应当发展一支精干有效的军事胁迫力量,充分运用各种非军事胁迫手段;要建立以战略机动为核心的心理胁迫机制,组织和运用各种心理胁迫因素,力求收到最大的心理胁迫效果。胁迫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否则只是个空洞的稻草人。

    心理战战略观

中国学者认为,谋略是基础,战略筹划是中国最传统的心理战特征。经过战略筹划后,才会依次击敌联盟、攻敌军队,最后才是攻城。最好的谋略就是攻击敌方的头脑,运用谋略造成心理错觉,使敌方疏于战备,而有备的一方则会不战而胜。从更狭义的角度讲,以假示真,虚实相间,就是谋略运用的体现,可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

    中国学者认为,在战略出发点和心理战的定位上,中国和西方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认为,战略出发点是指心理战的性质、目标和致胜因素。

    中国将心理战视为传播真理与正义的方式,是为了努力赢得人心,揭露敌人在精神领域对中国进行扰乱、腐蚀或渗透的阴谋;而西方则把心理战视为推进其霸权战略的途径,企图在他国制造动乱和纠纷。

    一些中国学者将心理战战略定位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战略定位因所起的作用、运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中国必须继续坚持以攻为守、攻防兼备的心理战战略。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显示力量是实施心理战的基本战略方式。中国古代已广泛运用了示形之术,中国著名的《三十六计》对此有详细描述。示形就是利用虚实之术发动进攻,以求对敌收到出其不意之效,所谓虚实相济,或以强示弱,或以弱示强,令敌真伪难辨。简言之,示形是使敌我两军产生心理互动的一种方式。示形也是一种威慑手段,是另一种心理战的范畴,它可增强已方力量的可信性,造成敌人的恐惧。 

    信息技术与心理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将来有可能既是心理战的一项战略资源,又是一种心理战战法。而且心理专家们正在开发许多信息时代的技术。例如,未来的军事进攻会伴随着电子技术的攻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在敌方指挥信息系统中植入虚假信息,在敌指挥官间制造误解;还可利用黑客突入敌网络终端,实施全方位的心理攻击。

    中国学者认为,信息科学、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涌现,为心理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现代化的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是未来战争中技术较量的最重要的领域,网络心理战成了心理战防御的一个新课题,但网络将成为未来心理战的主战场。全球化的网络为宣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信息的获得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几乎任何人都能秘密地把数据放在网络上,其身份往往又很难核实。网络攻击能使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陷入混乱,动摇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引发政治动荡。为了建立网络屏障,中国必须确立网络主权,制订网络行为相关法律,建立信息保护力量。创建信息战和心理战部队有助于确保中国的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

    鉴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一些中国学者还提出了发展未来心理战装备的一些设想。他们指出,心理战装备已增加了“智能化”的成分,包括利用计算机引导无人驾驶飞机的运行系统和感知系统,使其能够识别目标,进行宣传广播和抛撒传单,将来还会视频、音频和语音合成的传单,很像市场上出现的会说话的生日贺卡。

    在现代战争中,首要的攻击目标往往是那些具有心理价值的目标,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其他通讯设施,摧毁这些目标有助于造成心理上的被动、恐慌乃至心理上的失败。在1994—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人通过向电视台提供战地即时报道,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影响。这些报道对公众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湾战争期间,电视报道也发挥了重要的心理作用,一方面向伊拉克领导层显示了联军武器的杀伤力;另一方面,对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报道也使以色列和沙特居民陷入恐慌。

    中国面临的心理战威胁

一些中国学者把中国面临的威胁分为“硬战”(高技术战争)和“软战”(企图“西化”或“分裂”中国的心理战)。前者虽然面临的困难最大,但在大战略背景下,心理战却大有可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打赢高技术战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鉴于心理战可以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产生最大的心理影响,同时又没有什么风险,因此美国正在利用心理战略(和平演变)强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化瓦解。

    作为该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凭借拥有先进武器的军事力量,在心理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暴力威胁。美国还利用经济和贸易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通过人员往来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进行心理渗透,进而培养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

    美国的心理战颠覆了苏联,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威胁。美国的目的是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上获利,同时对中国保持长期的政治和心理压力。美国将通过打击中国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最终迫使中国屈服。

    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在心理战方面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民心士气被控制的威胁,因为这才是决定胜败的基石。

    原文刊载于《世界安全 》杂志 2004-11-24,作者:(美)退休陆军少校 蒂莫西·L·托马斯,编译:李瑞青。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