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1882年三国同盟(组图)
猪钢鬃 (2009-08-12 14:34:42) 评论 (0)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1882年三国同盟-内容
2、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3、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1887、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4、缔约国承诺相互保持和平友好,不参加反对其中任何一方的同盟或协定,并就可能发生的一般性政治和经济问题交换意见,相互给予支持。
5、如意大利受到法国进攻,德奥必须以其全部军队给意以援助;如德国受到法国进攻,意大利也承担同样义务
6、缔约国一方或两方受到进攻,并同非签署本条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国进行战争时,所有缔约国应同时参战
7、非签署本条约的一个大国威胁到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该缔约国被迫与其进行战争时,其他缔约国有义务对它们的盟国保持中立,并保留在适当时参战的权利。
8、如果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和平在上述各条所设想的情况下受到威胁,各缔约国应就所采取的旨在最终进行合作的军事措施进行协商。
9、各缔约国保证在共同参战的情况下,除非它们一致同意,决不订立停战协定、和约或条约。
1882年三国同盟-背景
俾斯麦 |
在普法战争中,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就围绕着德国的和平而展开,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孤立法国,防止其复仇;另外就是继续维持德俄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孤立法国上,1879年10月2日,德奥之间缔结一个防御性条约,即“两国同盟”,1881年,法国人占领了突尼斯,俾斯麦利用意大利人的不满,使得意大利也加入这个条约,使其变成“三国同盟”。在俾斯麦推动法国与英、意在殖民地问题上进行争斗时,这样就一方面维持了德国的国家安全和和平;另一方面,使得法国不能再复仇中得到英意的援手。
在维持德俄关系上,俾斯麦先后通过1873年“德俄奥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秘密军事条约”’、“俄德再保险条约”加以约束,避免俄奥在巴尔干地区发生规模型冲突。但是在1890年“俄德再保险条约”被德国拒绝延长而告终。
应该说俾斯麦的这些做法从效果上都是不错的,但是到了1888年,一切发生了改变,和平已经不会延续了。1888年6月15日,威廉二世即位,改变了德国的命运,“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在这样的言论掩盖下是一颗冲动的心。1890年威廉二世罢免了俾斯麦,德国已经走上战争的轨道,形势不可逆转。
1896年,在德意志帝国建国25周年纪念会上,威廉二世说德意志帝国不仅是欧陆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因此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人,德国必须以世界强国自居。这样是在挑战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从而使英德之间产生矛盾。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从而使得英德矛盾激化。在这两项举措之下,英德矛盾也变得相当激烈,英法也就走到了一起,共同对付德国。
奥匈帝国是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二元制帝国,各种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其政治结构十分陈旧且脆弱。
在普法战争之前,普奥之间也发生过一次战争,是为了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而展开的,结果奥地利被赶出德意志的实力范围之内。本来奥匈帝国可以和法国联合来报复德国,但是没有了外交均势大师梅特涅之后,奥匈帝国的外交总是在关键时候出现错误,最终奥德走在了一起。奥匈帝国需要依靠德国的支持来维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1879年,德奥同盟成立。
奥地利在失去德意志的优势地位和意大利领地之后,一意孤行的向巴尔干扩张,企图从土耳其获得土地和人口。奥匈帝国趁俄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失利之际,接管了波黑地区,使得引火上身,激化了泛斯拉夫主义的浪潮,俄奥矛盾更加激烈。19世纪是欧洲民族主义浪潮激荡的世纪,奥匈帝国的前民族主义时代的政治架构,已经禁不住任何的冲击。在没有梅特涅的长袖善舞和足智多谋,奥匈帝国只追求耀武扬威,势必会导致大战的爆发和帝国的解体!
1882年三国同盟-历史意义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梅特涅 |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德国俾斯麦政府推行孤立法国、牵制俄国外交政策的结果。德奥早在1879年10月就签订了同盟条约。1881年法国出兵占领突尼斯,与意大利发生尖锐矛盾。意大利为抗衡法国,于1882年初正式要求参加德奥同盟。经过谈判,三国正式签署本条约。英、法、俄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904~1907年成立英法俄三国协约。至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1914年大战爆发,意大利宣布保持中立,次年脱离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
1882年三国同盟-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猪钢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