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生命守护神:漫记我军战伤救护六十年变革(组图)
猪钢鬃 (2009-10-09 11:34:44) 评论 (0)战场生命守护神:漫记我军战伤救护六十年变革 | |
2009年09月 来源:新华网 |
纵观军事历史,还没有哪个军事技术领域在60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观念转变: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死亡总人数高达5000万人(其中军队死亡约2300万),而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美军赫然提出了"零伤亡"概念。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医正是在这样一个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砺练精兵,在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稳步成长的。特别是在以2008年抗震救灾为代表的近时期一系列卫勤任务中,展示了堪与世界强国相媲美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功效。
兴于战场鏖兵 热血铸就白衣风采
将军故事:若干年前,一次典型的、具备现代战争多种要素的山岳层林进攻战斗,我军毙敌伤敌一千八百余名。参加指挥的卫生部卫勤处长王谦通过对这一战役的总结,提出了"减少救护阶梯层次、抓好团级前接转运、充分发挥空运效能、提高通信保障能力"的工作思路。多年以后,王谦升任共和国中将,一批指战员也陆续走上全军卫生工作各级领导管理岗位。
解放战争:卫生队伍初具规模 1927年十月,第一所红军医院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宁冈茅坪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医院数量、规模得到较快发展,到1949年,全军共有医院450余所(含分院)。从战争这所医科速成学校中锻炼成长的白衣战士,以爱战士、能战斗、敢牺牲著称,在历次战斗、战役中光荣业绩可圈可点。可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在无情的战火面前,救治能力十分有限。因为缺少有效的抗休克和抗感染措施,很多从火线抢救下来的生命,无可奈何地被死神夺走。
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医护人员在炮火中救护伤员
抗美援朝:专业素质全面加强 1950年,我志愿军奉命赴朝参战。卫生部门准备了10万张床位的医院、20个手术队和一部分卫生列车,随后根据战争需要,又不断加强了医院、手术队和药材补给,各支前医院也迅速整编并投入战斗。彭德怀总司令在军事会议上对卫生部吴之理副部长说:"你是外科专家,但你不能只搞技术工作,要把整个卫生工作组织起来,从根本上降低伤死率和减轻战士疾病。" 朝鲜战争期间,平均每天有500人左右的伤亡,境外作战,气候环境恶劣,伤员救治难度极大,伤员后送成了至关重大的问题。卫生人员摸索了许多后送伤员的经验,加快了伤员后送。救治方面,由于采取了抗休克、建立中心血库等措施,伤死率明显降低,第一年是6%,第二年减为4%。后方医院也加大了伤员收治力度,1951年1月至11月,东北军区各医院共接收志愿军伤病员约21万余人,入关伤员3万余人。
边境之战:民兵担架队、妇女支前救护队、老百姓家中的临时病房、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救护伤员的动人事迹……这是长期以来伴随人民军队成长的常见场景。然而,直插敌境纵深的边境作战,则必须要求部队具有独立完成战伤救治任务的绝对实力。我军采取加强医护力量、组织适应性训练、组织阵地抢救和积极后送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部队。由于救治水平的提高,伤员伤死率比抗美援朝时期降低了将近一半。
历经战火的解放军卫生工作人员,正是这样从炮火与鲜血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使战伤救治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一系列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也得以认真总结,在全军推广,成为迎接新军事变革到来的重要实践基础。
驾驭时代战车 放眼世界沐风雨
将军故事:1991年2月24日凌晨4时,美军将其标注为G日H时(地面攻击日和攻击发起时),海湾战争地面攻势开打,这后来被公认是信息化战争的首场展演。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在利雅得作战室里惴惴不安,他最担心的就是士兵伤亡问题。几小时后,战报纷纷传来,"让我雀跃不已",在听到第一天部队没有重大伤亡的电话时,这位总司令需要做几个深呼吸以恢复镇定--"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仅有146人阵亡(其中死于友军火力的35人),而在战前美军准备了5000个尸袋和4.6万张病床。战争史上很少有胜利来得如此措手不及。这场战争之后世界上出现了"零伤亡"的概念。
1991年的海湾战争揭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序幕,同时也开创了现代卫勤保障的新局面。在随后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更是围绕实现"零伤亡"目标,在卫勤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零伤亡观念强,物资技术保障和个人防护充分;战场卫勤支援行动周密,医学新技术应用广泛;战场救护系统化、网络化,卫勤信息化水平高;机动救治快捷顺畅,医院船、卫生飞机发挥作用好;卫生动员法规体系健全,动员渠道通畅等。美军在"二战"时伤亡率为4.5%,朝鲜战争为2.5%,海湾战争时为0.1%,而在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中降低到小于0.1%。
60年来,我军卫生技术发展经历了自力更生创业、苏军模式借用到国际前沿转型三个历史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受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我军全面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卫勤工作在卫生防护、医疗保健、医学教育与科研、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卫生防疫:"兵溃于病"一直是令各国军队劳师远征最头疼的事,因而,加强预防医学的发展,成了新时期军队卫勤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军广泛进行预防接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使烈性传染病减少,部队传染病发病率普遍降低。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部队官兵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病意识得以加强;基层连队改善了饮水、饮食、居住条件和大力开展营区环境整饬,"绿色军营"和"健康军营"成了新时期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疾病监测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军队卫生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了积极有效地工作。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在"非典"肆虐还是在"甲流"猖狂的时期,不仅部队营区始终保留着一方净土,而且军队防疫系统也成为国之利器。
第三军医大学自行研制的野战救护摩托可以灵活爬升40度以上的高坡,越野时速超过50公里/小时,不但适应野战无公路条件,同时为城市环境作战中穿越废墟和街区提供了一种机动灵活的工具,极大提高了伤员后送效率。[照片由作者提供]
现代化的医学技术为部队官兵的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了条件。对战创伤的急救工作是军队医疗工作的重点,全军战创伤研究集中了精干的队伍,开展对各种危重战创伤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按照"仗怎么打、卫勤怎么保"的原则,医疗救治逐步实现现代化、实战化、专业化,无论是热带山岳层林,还是海区复杂海况;无论是维和维稳保障还是高寒边防驻守,我军逐渐形成了覆盖全部领土领海的卫勤保障实力,建设了联勤保障机制,在医疗后送方面,一大批救护直升机、医院船、卫生列车加入了战伤救护后送工具的行列。在医疗保健制度建设方面,军队最近推出了《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实施了军级以上干部"一卡通"和离休干部同城"双体系"保障制度。
医学教育与科研: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各军医大学是我军军事医学教育与科研的窗口。为培养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各型人才,目前我军军事医学院校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学科体系,科学设置了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预防医学、航空航天医学、航海医学、高原医学、医学检验、中医学、卫生勤务学等在内的十余个院系;通过大抓基础训练,强化高等医学教育,扩大涉外交流,我军卫勤保障力迅速提高。
卫勤演习中虚拟技术演示腹部伤的情况[照片由作者提供]
信息化突破:2006年10月,在云南高原山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场实兵实弹的大型演习正在开展,由于"伤员"情况复杂,在演习阵地上,远程会诊车正通过卫星迅速联通了某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远程会诊。在同一时间,和西沙某部的远程授课、和青藏高原某哨所的健康指导、和澳大利亚某医院的高难手术交流,均可在不同卫星信道上有条不紊地展开。作为信息化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军积极探索依托信息技术将医学技术手段和卫勤组织手段相结合,用非物质手段提高效能的卫勤保障方式。
卫勤保障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就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部队卫勤保障综合能力的大阅兵。在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我军战伤救治卫勤保障的全新面貌,也为应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军军事医学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和重要启示。
08年抗震救灾中为部队伤病员诊治[照片由作者提供]
效能卫勤: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各医疗队迅速反应,利用多种方式在生命救治"黄金"24小时内向灾区开进,从死亡线上抢回了无数生命。某国际媒体以卡特里娜飓风的美军救援为比较,指出在中国地震灾区,"解放军医护人员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所能拍摄到的灾难场面中,他们走在所有记者前面。"
在与世界军事变革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我军提出了"效能卫勤"理念,效能卫勤指的是保障效率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做到卫勤实力拓展,有效实现对军事生活常态、战争状态、非战争军事行动和社会卫生事件对军队影响的通盘卫勤保障;另一方面做到卫勤功能完全,能够同时解决"战创伤、灾害医学、疫病流行、'三防'、心理战、战(灾)后社会健康"等系列问题。
主动卫勤:实现主动卫勤就应该把卫勤工作的主动作为前移到军事指挥的决策阶段,不是战前分析一场战斗能够给卫勤保障带来多大压力,而是战前研究通过卫勤效能的最大化将会给这场战斗的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建立卫勤专业性在指挥决策要素中的主动支持机制。2009年1月,我海军编队从南海出发,挺进亚丁湾,实施反海盗护航,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全新任务。在舰队出发前有限的准备阶段,卫勤指挥部门已形成了完备涵盖远航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战伤急救、医疗安全、心理健康等战斗力医学保障问题的处置预案,卫勤保障训练"进舰、进班、落实到兵"。确保身心健康的远航卫勤保障,造就了威武雄壮的自信型舰队。
组织部队重伤员空中转运及救治[照片由作者提供]
集约卫勤:着眼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我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集约方式强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成为卫勤工作的新课题。面对更高的保障要求,卫勤工作需要实现在有限条件下集成所有资源,达到卫勤保障功能最大化,通过确立卫勤保障综合措施集成来实现保障效能的突破。2008年5月13日凌晨,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作为省外首支医疗队到达灾区,他们利用德阳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依托地方中心医院,集合军地优势医疗资源实施战救技术,野战手术车保证了余震中的手术,远程会诊车开展了即时疑难重症"卫星"会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争取了多起应截肢伤员的"保肢"手术成功,创造了72小时完成214台重大手术、成功救治1393名伤员、无一例死亡的奇迹。被地方政府誉为"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灾害救援'德阳模式'","为军地合作共同发挥医疗服务社会作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信息-生物科技"双跨越:
21世纪,生物技术正以不可比拟的优势渗入军事领域尤其是战伤救治领域,诸如毁伤观念的变化和新的战伤特点、侦检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战场创伤救护手段的更新等,从而生物科技对军事医学改革产生了较之信息技术而言更加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军事斗争,"制生权"将成为影响新一轮军事变革的焦点。因而,未雨绸缪,将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有机地结合于军事医学的改革发展之中,实现卫勤建设朝着"信息化"和"生物科技制胜"方向的连环跨越,将是未来战伤救治的发展需要。我军卫勤建设将在下一轮军事变革面前占领先机,承受住新的挑战。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记载的是历史,书写的是荣光,展示的是希望。我军战伤救护工作经历六十年的变革,经受了和平年代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挑战和考验,必将成为全军官兵更可靠、更高效的生命守护神。
作者郭继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陆军大校。发表过百万余字的军事学术及军事文学作品。从事军事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首创“制生权”理论,出版军事专著《制生权:军事变革的未来制高点》,有关论文在国际著名军事杂志《military review》(美国《军事评论》)、《military medicine》(美国《军事医学》)和第37届世界军事医学大会等发表,受到广泛关注。
猪钢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