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尽管我闭上双眼,我依然看到了玫瑰人生

(2008-12-25 06:46:50) 下一个
尽管我闭上双眼,我依然看到了玫瑰人生


最近一个朋友出差顺道来看我,我陪他喝酒,听他诉苦。酒喝得差不多了,我突然有了幻觉,好像又回到了很久以前。那时候他一个人,跟我一样挤在一个不能再破的apartment 里,也是这样拿着酒,谈他是多倒霉,太太孩子签不过来,自己钱没有钱,身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决。
我知道现在是今非昔比了,他有了绿卡,买了几十万的房子,钱挣得比我多很多,可苦诉得更厉害,因为他的孩子两年前读了MBA,毕业后工作怎么办,401K最近缩水了一大半,等等,等等。
说实话,我有点怕他,我那点乐观主义容易吗,你跟我把它折腾得没有了,那我可就惨了。

想到最近我看了一篇《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文章,讲到挣钱的多少与幸福无关,也与你的成就并无直接关系,想到也是,我看周围的人,挣十万的人肯定不能说比五万的人要快乐两倍,如果你把标准定成巴菲特,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成就感。那篇文章的结论是:只有亲情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华尔街日报》是有点老套。
我想:生活基本满足后,快乐仅取决你能否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可乐观主义怎么来的 ? 我想肯定有一大堆人在研究,这毕竟是太重要了,看了一看,却发现有很多人认为,乐观和悲观主义是天生的,与遗传有关,这可是一个彻底悲观主义的结论。
不过我认为恐怕有点道理,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乐观主义者,尽管她一生苦难多多,现在人难以想象,看过我文章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可她从来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人总是好的。
把我搞得吃尽了苦头才知道,这个世界跟童话不一样;人总是好的,当然,那要等你当了老板。
我有时也想,她是我知道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又经历过那么多世态炎凉,不可能看不透人生,她那么说,只是想我能够活得容易一点。

记得有一次,我可能和小伙伴吵了架,就去接下班的母亲,我们一起在晚霞中慢慢走回家,当我们走到一个山坡上,看到在绚丽的霞光里逐渐陨落的夕阳,我不由地说:
“黄昏总是让我忧伤。”
母亲大为吃惊,因为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她习惯地摸摸我的额头,弯下身子关切地问:
“你那个小脑袋哪里来的这种奇怪想法?”
“本来就是嘛,这么好看,天却马上就要黑了。”
“可明天它还会有的呀。”
“可今天没有了。”
“为什么你不想,明天它会更美丽呢?”
要是现在我就会说:再美丽不过也是黄昏罢了。当然,我已经无法跟她这样说了,所以还是我对了。
不管怎么说,我都对她真正怀有无限的感激,不仅仅是因为她给了我生命,更因为她遗传和教我怎样乐观地看待人生,使我在看来都熬不过去的时候,能想到还有明天……..。

我看古人也这样,也可以他们把他们分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比如李商隐就是悲观主义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也跟我黄昏的忧伤一样。苏轼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我所读到的最乐观的诗词。
实际上苏轼比李商隐更倒霉,李商隐是一生不得志,而苏轼却是因为莫名其妙的诗案,命都差点没有了,从高处落下,一贬到底,滋味更不好受,而前几句正是在他被贬时写的,可见乐观恐怕是天生的,与个人境遇关系不大。
乐观主义者不但活的容易一些,据说也会活的久一点,一个人总是惨兮兮的,肯定不能持久,李商隐只活了45,而苏轼却活了64。

我不久前看了《玫瑰人生》,一部法国电影,讲的是歌手艾迪丝•皮雅芙备受磨难的一生,她幼年实际被遗弃,被寄养在开妓院的祖母那里,后来在巴黎的街头卖唱为生,被人发现了她天才的歌喉而成名。她有过一个女儿,死了,她最爱的男人,也因意外死了,她酗酒,吸毒,到后来病魔缠身,只剩下唱歌,就一直唱到倒下再也不能起来。
晚年记者采访她时,问:
“你怕死吗?”
“我更怕寂寞。”
“你祈祷吗?”
“我祈祷,因为我相信爱。”
“如果你要给一位妇女提点建议,你会给什么建议?
“爱。”
“给一位少女呢?”
“爱。”
“给一位小女孩呢?”
“爱。”
这个电影绝大部分都是很冷的色调,让人感到压抑,包括她恋爱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悲剧的结果,但这个时候,在她病重不得不离开舞台时,却是在阳光灿烂的海边上说这些话,象征着她满怀信心,自己一定能重返舞台,向人们唱她的爱。
我并不十分理解她的歌好在哪里,只感觉到她的歌与众不同,也无意去评价她个人,对她的了解仅通过这部电影。但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仍然相信爱,祈祷爱,可真是一个奇迹,她可真正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如果你能像艾迪丝•皮雅芙那样,历尽沧桑还能唱到“ 尽管我闭上双眼,我依然看到了玫瑰人生”,你就一定是个有福之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云淡水清 回复 悄悄话 四,五年前去西班牙参观皇宫。午后的阳光有些慵懒,游人不多,坐在宫殿外的石椅上抬头看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还没有从参观皇宫后那种历史沧桑凝重感中解放出来。忽然听到用手风琴拉的艾迪丝•皮雅芙的歌“玫瑰人生”。人不论生在何地,皇宫还是村庄;人不论生中何时,二十世纪的今天还是远古,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爱”,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但还有能力去爱,还能对生活微笑的人。“玫瑰人生”唱出了很多人深处的渴望。
南人1969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